跳到主要内容

第四章:神圣智慧的基本教义

论上帝和祈祷

生:你们相信上帝吗?

师:这要看「上帝」是指什么。

生:我指的是基督徒心中的上帝,耶稣的在天之父,宇宙的创造者。简短地说,就是《圣经》里摩西的上帝。

师:我们不相信这样一位上帝。我们拒绝将上帝人格化、或认为他存在于宇宙之外,具有人的特质。这种上帝只是人类的巨大影子,某些行为并不高尚。我们能证明神学中的上帝是一团自相矛盾的拼凑,缺乏逻辑性。

生:请阐述理由。

师:原因有很多,仅举几例。信仰这位上帝的人,称祂为无限和绝对的,是吗?

生:是的。

师:若是无限的 (即没有任何制约),甚至绝对的,那么,祂怎么可能有形体,并且是万物的创造者呢?形体意味著限制,有起点和终点;一个存在若要创造,就必须思考和规划。「无限」要如何思考 ? 如何与有限、局部、有条件的事物产生联系?这涉及到哲学和逻辑上的荒谬。即使是希伯来卡巴拉也拒绝这样的观念,而将遍一绝对的神圣原则视为一个无限统一体,称为「无限」(Ain-Soph)。创造者为了创造,必须变得活跃;但「绝对性」无法这么做,无限原则必须以间接的方式显化为起因,进行演化(而非创造)——也就是说,「无限」通过其自身的散发物(这也很荒谬,是卡巴拉译者的谬误)(注1)产生质点。

生:那么,你们是无神论者?

师:并非一般人所谓的「无神论」,而是不相信拟人化的神祇。们相信存在著一个普遍的神圣原则,是万物的根源,一切的起源,也是大循环周期结束时,一切的归宿。

生:这根本就是老之又老的泛神论。但若你是泛神论者,就不能是上帝论者;若你不是上帝论者,就是无神论者。

师:并非一定如此。「泛神论」一词已被滥用,被盲目、偏见和片面的观点所扭曲,失去了真正而原始的意义。基督教在解释「泛神论」词源时,认为「泛」意为「一切」,然后想像此词的含义,代表大自然中的每块石头、每棵树都是一个神灵,或者都是那遍一的上帝。这么一来,泛神论者不但相信处处皆为神,还是个拜物者。然而,若你以神秘主义的角度来解读「泛神论」,就不会得出上述观点。

生:那么你会如何定义?

师:不妨让我反过来问你一个问题。你所理解的「泛」或「大自然」是什么?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指周围事物存在的总和;是物质创造世界或宇宙中的因果聚合。

师:如此说来,大自然体现了宇宙中一切已知因果关系和秩序,是一切有限媒介与力量的总和,与智能的创造者们无关,或许就如同百科全书所述,「视为单一而独立的力量」?

生:是的,我相信是这样。

师:在理解大自然方面,我们不考虑其客观物质性,被称为短暂幻象,也不采纳拉丁语「形成」(Natura,源自nasci,即出生而来)的衍生意义。当我们谈论上帝等同于大自然、永恒共存时,指的是永恒、非创造的性质,而非瞬逝的影子和有限的虚无缥缈。赞美诗作者称可见的天空为上帝的宝座,称泥地称为祂的脚凳。我们的上帝不在任何天堂、特定的树木、建筑或山脉中:祂无处不在,存在于可见宇宙与不可见宇宙的每一个原子之中,在每一个不可见原子和可区分分子之上、之中和周围;因为祂是进化和内卷的神秘力量,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甚至无所不知的创造潜能。

生:等等!一个人要能思考,才有所谓无所不知,但你否认绝对者拥有思考能力。

师:我们确实否认绝对者能无所不知,因为思维是有限和受条件制约的。但你显然忘记了,在哲学上,绝对无意识就是绝对有意识,否则这就不是绝对的了。

生:那么,绝对者会思考吗?

师:不会,原因很简单,因为它就是绝对思维本身。同理,它也不存在,因为它是绝对的存在、存在性本身,而非存有者。去读一读所罗门·本·耶胡达·加维罗尔在《王冠-王国》中写的庄严卡巴拉诗:『你是一,是所有数字的根源,却不是用来数的元素;因为一不会用来乘法、改变或赋予形式。你是一,在不可思议的统一性中,智者都迷失了,因为他们并不了解。你是一,统一性永不减少,永不扩张,永不改变。你是一,任何想像都无法对你画界或下定义。你「如是」,不像其他存在者,因为凡人的理解和视野无法企及你的存在,也无法确定你在何处、如何和为什么如此。』总之,我们的上帝是永恒的、不断演化的,而非亲身创造的宇宙建造者;这个宇宙本身从自身本质展开,而非被创造。在象征意义中,祂是一个没有圆周的球体,只有一个永恒活跃特征——祂自身,统摄所有其他可思考的特征。祂是遍一的法则,存在于永不显现的绝对法则中,将动力赋予那些显现、永恒、不变的法则,在显现时期永远在形成中。

生:我曾听你们的一位成员说,无所不在的神既存在于光荣的器皿中,也存在于耻辱的器皿中,甚至烟灰的每一粒灰烬里!这难道不是亵渎吗?

师:我不这么认为,因为简单的逻辑很难被视为亵渎。若那无所不在的原则,排除了宇宙中任何一个数学点,或排除可想象空间的物质粒子,还能称它为无限吗?

生:你相信祈祷吗?你祈祷过吗?

师:如果您所谓的祈祷,是向一位未知上帝发出的外在请求,那么,我们不相信这种口头念叨的祈祷。这种做法起源于犹太人,并由法利赛人普及。我们不用嘴祈祷,我们用行动。

生:你们不向那个绝对原则祈祷吗?

师: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是忙碌的人,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向一个纯粹抽象概念口头祈祷。不可知者只在各部分之间才存在著相互关系,但本身在有限关系里不存在。可见宇宙的存在和现象,依存于其相互作用的形式及其法则,而非祈祷所能影响。

生:还有其它种类的祷告吗?

师:当然有。我们称之为「意志祈祷」更像是一种内在的下令,而非请求。

生:那么,你祈祷时是向谁祈祷呢?

师:向「我们在天上的父」——要用秘传含意解读。

生:这是否不同于神学所赋予的意义?

师:一位神秘主义者所祈求的「父」,是一个秘密的父,而不是一个宇宙之外的有限上帝(请参见《马太福音》IV 6);这个「父」就在这个人之中。

问 : 那么你是将人视为一位神吗?

答 : 请直接说「神」,不要说一位神。我们认为,唯一能够认识的神,是我们内在的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可能。如果神是一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原则,人类又怎能不被他渗透、存在于他之内呢?我们的「天上之父」,指的是我们感知到的内在神圣本质,存在于内心与精神意识中,不是用物质大脑和想像所创造的拟人化概念。虽然我们说 : 「难道你不知道你就是神的殿堂,(绝对)神的灵就在你之中吗?」(注2),但请不要将这内在本质拟人化。神智学者若要追求神圣真理、而非世俗真理的话,不应认为这位「神秘的神」会听取人类的祈求,或将有限的人与永恒本质加以区别,因为一切皆是一体的。正如刚才所提到的,祈祷并非乞求,而是一种奥秘;是一个神秘的过程,将有限的、有制约的思想和愿望,因为无法与绝对、无制约的精神融合,而转变为灵性的意志和意愿;这个过程被称为「灵性转化」。热切的志向能将祈祷转化为「贤者之石」,是将铅化为纯金的力量。我们的「意志祈祷」成为了积极的创造力,将遍一同质的本质按照我们所欲来产生效果。

生:你的意思是,祈祷是种神秘过程,能在现实世界中显现结果吗?

师:没错。意志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力量。然而,神秘主义者若尚未消除低等人格或肉体人的欲望,对高等心灵说 :「依照你的意愿实现,而非我的意愿」,而是将自私且不纯净的意志力向上释放,不幸就会降临身上。因为这是黑魔法、可憎的精神巫术。不幸的是,一些基督教政客和将军们最喜欢做这种事。在准备发动残酷的战争时,双方行动前都会进行类似的巫术,分别向同一位万军之神祈祷,恳求祂协助割断敌人的喉咙。

生:大卫祈求万军之主帮助他打败非利士人,杀死叙利亚人和摩押人,「无论他去那里,主都保卫著大卫。」我们只是依照「圣经」的教导行事。

师:你们自然是要依照圣经的教导行事。然而,若你们自称为基督徒,而非以色列人或犹太人,为何不遵循基督的教义呢?基督特别强调不要遵循「古代人」的传统,即摩西的律法,而是要顺从他的教导。他警告使用暴力的人,必将因暴力而自毁。他们却把基督教的祈祷作为空洞的口号,只有真正的神秘学者才能理解祈祷的真谛。你们祈祷说「求主赦免我们的罪,如同我们也赦免欠我们的人」,然而从未如此实践。基督也教导要「爱你们的仇敌,向那恨你们的人施以友善。」拿撒勒的温和先知并未要求你们请求「天父」消灭敌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拒绝你所谓的「祈祷」。

生:但你怎么解释普遍的国家和人民都祈祷及敬拜上帝或众神呢?有些人崇拜魔鬼和有害灵体,证明人们普遍相信祈祷是有效的。

师:这是因为,祈祷还有其他的意义,并非只有基督徒这么做。祈祷不仅是恳求或请愿,在古时候更是一种召唤和咒语。印度教徒会唱诵韵律的咒语,且婆罗门᯿自认比一般众神地位更高。祈祷可以是祈求,也可以是诅咒(两军开战同时祈求毁灭对方),也可以是祝福。由于绝大多数的人都极度自私,只为自己祈祷,乞求神赐予他们「日用粮食」,自己却不愿为之努力;又或乞求上帝不要引导他们「陷入诱惑」,要拯救他们(仅祈祷者自己)脱离邪恶。这显示祈祷的双重有害影响:(a) 削弱了人的自立能力;(b) 进一步激发了人天生的自私自利和极度自我中心。我再次强调,我们的信仰是与「隐秘之父」保持「交流」并同步行动;在罕见的狂喜时刻,高等心灵与普遍本质融合,吸引至起源和中心,这种状态在活著时称为三摩地,在死后称为涅槃。我们拒绝向被造的有限存在(例如神灵、圣人、天使等)祈祷,这是偶像崇拜。之前解释过,我们也无法向绝对存在祈祷;因此,我们倾向于多做有益、能带来善果的行为,来取代无效且无用的祈祷。

生:基督徒将称之为傲慢和亵渎。这种说法有错吗?

师:他们才是在亵渎,因为他们教导说,一位全知全能的上帝需要听到口头的祈祷才知道该做什么!若从密传的意义来理解,能看到佛陀和耶稣也同意我们。佛陀说:「不要向无能为力的神祈求——不要祈祷!而是行动;黑暗不会因祈祷而变亮。不要向寂静祈求,因为它既听不到也说不出话。」耶稣则建议:「你们以我的名义(克里斯托斯)所要求的一切,我都会做到。」这句引言若从字面上理解,似乎与我们所言相悖。但是若从秘传角度来看,并理解「克里斯托斯」其实就是代表著「本体」,此句含义就变成:我们祈祷并认知的唯一上帝,是上帝的灵,与之结为一体,我们的身体是他的殿,他就居住在其中。

生:但基督自已也会祈祷,并且鼓励这么做 ?

师:确实如此记载,但他的「祈祷」正是前文所提及的与「隐秘中的父」交流。否则,若将耶稣等同于普遍之神,就会得出荒谬且不合逻辑的结论 :「至高无上的神」向自己祈祷,将自己的意志与神的意志与分开。

问 : 基督徒还经常使用另一个论点。他们说:「我感觉仅凭自身的力量,无法克服任何欲望和软弱。但是当我向耶稣基督祈祷时,我感觉到他赋予我力量,使我能够战胜欲望。」

师: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如果「耶稣基督」是上帝,独立于向他祈祷的人,那当然一切都是可能的。毕竟他是「大能上帝」嘛。但如此征服欲望,又有何功劳或正义可言呢?为什么这个人只凭祈祷就受到奖励?如果你帮工人完成了大部分工作,而他只是坐在苹果树下向你祈求,你还会支付他全天的工资吗?认为一生可以在道德的闲逸中度过,把最艰难的工作和责任都交给别人来完成,无论是交给上帝还是人,都是极其令人厌恶。这污辱了人类的尊严。

生:神智学者是如何找到力量来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自私的呢?

师:从他的本体,即神圣精神,或者说内在的上帝,又或者来自于业力。我们还需再提及「以果知树」、「以果知因」吗?你们说要通过上帝或基督来抑制欲望,变得善良。我们要问,在基督教国家和在异教徒的土地上,哪里可以找到更多良善、无罪、不犯罪的人?统计数字能证实我们的说法。根据锡兰和印度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在比较基督徒、穆斯林、印度教徒、欧亚族、佛教徒等所犯罪行,随机抽取两百万人口来统计历年不法行为,发现基督徒所犯罪行相比佛教徒为15比4(参见1888年4月的《路西法》,第147页)。任何东方学家、有名望的历史学家或佛国旅行者,包括毕甘德主教和胡克神父、威廉亨特爵士和公正的官员,都认为佛教徒的美德高于基督教徒。然而,佛教徒既不相信上帝,也不相信尘世之外的未来奖赏。和尚或一般信徒也都不祈祷,而是惊奇地反问道:『祈祷?向谁祈祷,或者向什么祈祷?』

生:那他们是真正的无神论者?

师:无可否认,但也是全世界最热爱美德、最遵守美德的人。佛教说:「尊重他人的宗教,忠于自己的宗教。」但基督教会将其他民族的所有神明贬斥为魔鬼,诅咒所有非基督徒永世不得超生。

生:佛教神职人员不也这么做的吗?

师:从来没有。他们熟悉《法句经》而深知:「无论学识是否渊博,若自视过高、轻视他人,就会如同一位手持蜡烛的盲人——自己看不见,却试图照亮他人。」

生:那么,为什么你说人具有精神和灵魂?是从哪里来的?

师:源自普遍灵魂。当然不是由人格化的上帝所赐予。水母体内的湿润元素从何而来?来自它周围的海洋,它在海洋中生活、呼吸、生存,在溶解后又回到海洋中。

生:好吧,那我们换一种说法:上帝赋予了人类理性的灵魂和不朽的精神吗?

师:我们再次反对。既然我们不相信有人格化的上帝,又如何能相信他赋予人任何东西呢?进一步论证,假设上帝为每个新生儿创造新的灵魂,这种做法很难被视为具有任何智慧或预知能力,很难与上帝仁慈、正义、公平和全知全能的主张调和,甚至是不可能的。这个致命暗礁使神学教条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碎裂。

生:什么意思?难在何处?

师:曾有一位锡兰佛教的僧侣,在我面前提出了一个论点,使基督教传教士无法回答。基督教传教士对此公开辩论也是有备而来的。当时这位传教士在科伦坡附近,请僧侣说明为什么「异教徒」不应该接受基督教的上帝。在这场难忘的讨论中,传教士一如往常的落了下风。

生:愿闻详情。

师:简单如下:佛教僧侣首先问传教士,他的上帝所赋予摩西的诫命,为何让别人遵守,上帝自己却能违背。传教士愤然否认了这一假设。他的对手说:『也就是说,上帝也需守这条规则。你也提到,他的意志使灵魂诞生。上帝禁止通奸等行为,但你却说,是他创造了每一个婴儿,赋予了婴儿灵魂。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那些因犯罪和通奸而出生的数百万名孩子,都是你们上帝的杰作?你们的上帝禁止违反法律的行为,并加以惩罚;然而,他每时每刻都在创造这些孩子的灵魂?按照最简单的逻辑,你们的上帝就是犯罪的帮凶;因为有他的协助,才会诞生罪人的婴儿。教士不仅惩罚有罪的父母,还惩罚无辜的婴儿,却为上帝这个帮凶开脱罪责,这样做的公正性何在?传教士看了看表,发现时间已晚,无法再继续讨论了。

生:你忘了,对于基督教而言,所有无法解释的情况都是上帝的奥秘,禁止我们窥探。

师:不,我们没有忘记,只是不认可此观点。我们也不想让你信我们的教义。我们只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不过,我们对「奥秘」另有见解。

生:佛教关于灵魂的教义是什么?

师:这要看你指的是外传大众佛教,还是密宗教义。外传的《佛教教义》是如此解释:『无知者用灵魂这个词传达了一个错误观念。如果万物都会变化,那么人也会,每个物质部分都必须变化。变化的东西不是永恒的,所以变化的东西不可能有不朽的存在。』这似乎简单明了。但是,若每次投生的新人格都是旧人格的「蕴」或「属性集合体」时,我们会问,这个新的「属性集合体」是否也是一个新的存在,没有任何前世的痕迹?书中继续说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新的存在,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这又不是。在人的一生中,「蕴」不断变化,虽然四十岁的男子甲与十八岁的青年甲在人格上完全相同,但由于身体的不断损耗和修复,思想和性格持续变化,他已是个不同的存在。然而,这个人在晚年时,会收获他此生每个阶段言行带来的回报或苦果。因此,转世后与前世的人具有相同的个体性(但不具相同的人格),只是改变了形体,或拥有新的「蕴」集合体,正当地收获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这是深奥的形而上学,绝非不相信灵魂的存在。

生:密传佛教中不是也有类似的说法吗?

师:是的,因为这个教义既属于秘密智慧,也属于外传佛教或乔答摩佛陀的宗教哲学。

生:佛教徒不是认为灵魂非永垂不朽?

师:如果你所谓的灵魂是指人格化的自我,或者生命之灵,那么我们也不认为这会永垂不朽。然而,佛教徒相信存在个体性的神圣灵魂。不信此的人判断有误。人们误解此概念,类似于误认为福音书中的惩罚和地狱之火是基督亲口所说的,并非如此,这事实上只是福音书晚期编辑的神学插篇。佛陀和耶稣都没有留下文字,所有的启蒙者皆如此,只使用比喻和隐喻,这传统将继续延续。佛经和圣经都对这类形而上的问题持谨慎态度,却过度注重外传含意,过于直白地诠释字面上含意。

生:那你是说佛陀和基督的教义都被误解了?

师:的确如此。佛教徒和基督教徒传扬的理念是相似的。这两方的改革者都是热心的慈善家,并实践利他主义,宣导最崇高的社会主义和最彻底的自我牺牲精神。佛陀说过:「让世界的罪孽落在我身上,让我减轻人们的痛苦和苦难!」他曾是王子,却愿为乞丐,身穿墓地里的破布。尽管自己无处安置,却对那些贫困无助的人说:「将你的苦难和重担交给我,让我给你带来安宁。」佛陀和耶稣都教导对人类无限的爱、慈悲、宽恕、无私和怜悯的精神。看轻财富,不分你我。他们的志愿,是在不完全揭示奥秘的情况下,带来希望和真理的一瞥,给那些无知、被误导、背负生活重担、处于艰难时刻的人们。然而,后来的追随者过于狂热,使两位圣人的目标未能完全实现。圣人的言论被误解和扭曲,其后果不言而喻!

生:但是,佛陀想必是否定了灵魂的永恒性,否则不会所有东方学家和佛教僧人都这么说!

师:佛陀的弟子遵循著教诲,但大多数并未证得果位,这和基督教徒的情况相似。密传教义因而逐渐失传。举例来说,在斯里兰卡的两大佛教派系中,泰国佛教信仰认为人死后个体性和人格都将消失,而另一派则信奉涅槃,我们神智学者也是如此。

生:既然如此,为什么佛教和基督教分别代表此信仰的对立面?

师:因为佛教与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有著截然不同的情况。印度的婆罗门独揽高等知识,只在内部传播,导致数以百万计的人沦为偶像崇拜和近乎拜物教。佛陀必须解决这些无知所产生的不健康幻想和盲目迷信,是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些人绝望地「向神祈求却毫无回应」,无神论哲学似乎更具吸引力。在传授真理之前,必须先消除迷信的泥沼,扫除错误观念。他与耶稣都有充分理由,不能透露全部的真理。正如耶稣对门徒所说的,天国的奥秘并非传给普通人,而是给那些特别蒙拣选的人,因此,「他用比喻对他们讲」(马太福音13:11)然而,佛陀的谨慎反而隐藏了太多真理。当僧侣瓦楚哥塔询问人是否有自我时,佛陀甚至拒绝回答,「尊者保持沉默」。(注3)

生:这里提到佛陀,但与福音有什么关联?

师:阅读历史,深思一番。在福音书时代,整个文明世界都涌现出一股知识思潮,只是造成的影响与东方完全相反。当时旧时代的神祇逐渐消失。在巴勒斯坦,社会上层要么受到撒都该人无神论的影响,沈溺于物质主义,要么迷失在摩西教义的繁文缛节中,又或者陷入罗马人的道德沦丧泥淖;而最贫穷最卑微的人,则信奉巫术和神秘的神祇。当时急需进行一场灵性的改革。犹太人信仰著残酷、拟人化、充满嫉妒的上帝,以血腥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为法则,以动物为牺牲品。这一信仰必须退居次要地位,被慈悲的「秘密天父」所取代。这位天父不是一位超宇宙的神,而是一位神圣的救世主,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与灵魂之中,无论穷人与富人。印度的佛陀也同样不能泄露启蒙的秘密,以免揭示的教导遭受践踏,如同将圣物给狗吃,将珍珠丢到猪面前。因此,佛陀和耶稣保持缄默--没有明确揭示生与死的奥秘—前者导致了南传佛教的虚无否定,后者导致了基督教会的冲突,仅英国新教就有300个教派。

脚注:

1. 非活跃的永恒原则怎么能散发出其他事物呢?吠坛多学者的「梵」并无此类行为;迦勒底卡巴拉的「无限」也无。这是一个永恒且周期性的法则,在每一个大显化期开始时,从永远隐藏且无法理解的至一原则中,散发出一个活跃且创造性的力量(罗各斯)。

2.在神智学著作中,散落著许多关于人的基督原则的相互矛盾说法。有人称之为第六原则(菩提),有人称之为第七原则(阿特曼)。如果基督教神智学者希望使用基督来表述,就应按照古老智慧宗教符号的类比,从而在哲学上正确无误。我们会说,基督不仅是三个高等原则之一,而是三位一体的所有三个原则。这三位一体代表了圣灵、圣父和圣子,对应于抽象之灵、分化之灵和具身之灵。从哲学上讲,克里希那和基督是同一原则的三重显现。在《薄伽梵歌》中,克里希那自称为「阿特曼」、抽象精神、高我或「转世的自我」、普遍本体。当这些名称从普遍性套用到人身上时,对应于阿特曼、菩提、和心灵。《随歌》(Anugita)也充满了同样的教义。

3.游行者婆蹉氏去见世尊。抵达后,与世尊相互问候,在一旁坐下。游行者婆蹉氏对世尊说:

「乔达摩尊师!如何,自我存在吗?」

世尊保持沉默。

「乔达摩尊师!那么,无自我吗?」

世尊再次保持沉默。

于是,游行者婆蹉氏从座位起来后离开。

尊者阿难在游行者婆蹉氏离开不久,对世尊说:

「大德!当被问时,为何世尊不回答游行者婆蹉氏的问题呢?」

  「阿难!当游行者婆蹉氏问是否『有我』时,如果我回答『有我』,阿难!这就等同于恒常论的沙门、婆罗门;阿难!当游行者婆蹉氏问是否『无我』时,如果我回答『无我』,阿难!这就等同于断灭论的沙门、婆罗门。阿难!如果我回答『有我』,能让他了解到所有存在(法)都是无我吗?」

「大德!这确实不能。」

  「阿难!如果我回答『无我』,对于已感困惑的游行者婆蹉氏会造成更大混乱:『我之前确实有我,但它现在不存在了。」这显示佛陀为了不让大众感到更困惑,因而避免传达这些难以理解的形而上学理念。佛陀指的是人格暂时性自我与本体之间的区别,本体照亮了人的不朽自我,即人的精神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