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XIII. 七造物

『沒有白天也沒有黑夜,沒有天空也沒有大地,沒有黑暗也沒有光明,也沒有任何其他東西,而只有「一」,這是智力無法理解,「那個」是梵天精神 (Pumis) 和原始物質 (Pradhana) 』 ( 《吠陀:毘濕奴往世書評論》) ;或確實是:『遍一至高梵天精神 (Pradhanika Brahma Spirit):「那個」過去存在。』「至高梵天精神」是原初質

在《毗瑟奴《往世書》》中,破滅仙人(Paraśara) 對他的學生彌勒(Maitreya) 說:—『我如此向你解釋了六造物,優秀的聖者(Muni) ... 阿瓦克斯羅塔斯 (Arvaksrotas) 的創造是第七個,也就是創造人類。』 接著他又談到了另外兩個非常神秘的創造物,評論家們對它們有各種各樣的解釋。

奧利金 (Origen) 評論他的對手塞爾蘇斯 (Celsus) 寫的書—那些被謹慎的教會神父毀掉的書籍—顯然回答了他反駁者的論點,同時也揭示了他的體系。這顯然是七重的。但是他的神譜、恆星或行星的起源、聲音和顏色的起源,頂多作為一種諷刺性的回答。塞爾蘇斯,你看,『渴望展示他的學識』,談到創造的階梯有七個門,且在它的最上面第八個—永遠關閉。它解釋了波斯密特拉教的奧秘,『此外,也補充音樂上的原因。』... 對於這些,他再一次努力去『補充與音樂上考量相關的第二個解釋,』*— 即包括音階的七個音符,星星的七神靈,等等。

【*奧利金《反對塞爾蘇斯》("contra Celsum"),b. vi.,第 22 章。】

瓦倫蒂諾 (Valentinus) 詳細闡述了偉大七者的力量,他們由「不可言說者」(Ar(r)hetos) 召喚來創造這個宇宙,它的名字是由七個字母組成,代表了最初的七個一組。這個名字(Ar(r)hetos)一體是表示那「一」(邏各斯)七重性質。在《蒂邁歐篇》(Timaeus,第121 頁) 中,普羅克勒斯說 : 『女神瑞亞 (Rhea) 是一個單體二元七重,』她自己包含了所有的泰坦尼達 ( Titanidæ) ,『它們是七個。』

在幾乎所有的《往世書》中都能找到這七造物。它們都先於威爾遜所翻譯的—「不可分原則」,與任何感官對象獨立的絕對精神。它們是— (1) 普遍靈魂的創造 (Mahattattwa) :「無限智能」或「神聖心智」; (2) 元素創造 (Bhûta 或 Bhûtasarga) ,是普遍不可分基質的最初分化; (3) 有機進化 (Indriya 或 Aindriyaka) 。『這三個是物質 (Prâkrita) 的創造,是不可分原則之後發展不可分性質; (4) 可感知事物的首要創造 (Mukhya),創造出不活躍物體; (5) 動物的創造 (Tairyagyonya,或 Tiryaksrotas) (6) 神靈的創造 (Urdhwasrotas)† (?) ; (7) 人類的創造(Arvaksrotas)。(參見《毗瑟奴《往世書》》)。

【*經文說 : 『而第四種創造在這裡是首要的,因為那些不可移動的東西被強調為首要的。』(參見菲茨愛德華·霍爾 (Fitzedward Hall)的《糾正》。)】

【†「神靈」怎麼會是在動物之後被創造出來呢 ? 「動物」一詞的密傳含義是指所有動物生命的胚芽,包括人類在內。人被稱為獻祭的動物,是所有動物創造中唯一向神靈獻祭的動物。此外如前所述,「神聖動物們」在聖典中通常指黃道帶的 12 個星座。】

這是在外傳文本中給出的順序。根據密傳教導,有七個主要的和七個次要的「創造」; 前者是由一個無起因的力量所自發演化的不同力量; 後者顯示已分化的神聖元素們散發出顯化的宇宙。

無論是密傳的還是外傳的,上面列舉的所有創造都代表了 (7) 進化時期,無論是在梵天的一個「壽命」還是一個「白晝」之後。這是神秘哲學最卓越的教導,然而,此哲學描述原始的「創造」時,從來不使用「創造」這個術語,甚至也不用進化這個術語,而是稱所有這些力量為「無起因力量的各個方面」。 在《聖經》中,七個時期被矮化為創世的六天和安息的第七,而西方人堅守字面上的解釋。在印度哲學中,當活躍的造物者創造了諸神的世界、創造了所有未分化元素的胚芽、以及未來感官的萌芽 (簡而言之,就是本體世界) 時,宇宙在 4,320,000,000 年的「梵天之日」期間保持不變。這是東方哲學的第七個被動時期,在西方稱「安息日」,它是在六個活躍進化時期之後。在《百道梵書》中,「梵」 (中性) 是所有起因**的絕對起因,它輻射出眾神。在 (通過其固有的性質) 輻射了眾神後中斷了工作。在《摩奴書》的第一卷裡說到,『在每個梵天之夜 (沈睡期) 結束的時候,在入睡後醒來,並且通過運動的單獨能量使精神從自身散發出來,精神存在於它的本質中,只是尚未出現。』

在卡巴拉主義的《創世之書》("Sepher Jezirah") 中,作者顯然重述了摩奴的話。在書中,神聖基質被描繪為在永恆、無限和絕對中獨自存在著;並同樣從自身發出精神。「活躍精神遍一的,他的是是受祝福,他是永生的 ! 聲音精神話語,這就是聖靈。』 (《創世之書》"Sepher Jezirah" ,chap. 1, Mishna IX.) 這就是卡巴拉主義的抽象三位一體,如此地被神父們粗魯的擬人化了。從這個三重的「一」散發出整個宇宙。首先從「一」散發出數字「二」,或空氣,即創造性的元素;然後產生數字「三」,是「水」, 來自空氣;以太圓滿了神秘四 (Arba-il)。(出處同上) 在東方教義中,是第一個元素以太,綜合了所有元素 (因為它包含了所有元素)。

在《毗瑟奴《往世書》》中,列出了完整的七時期、「精神-靈魂」逐漸進化、以及物質 (或原則) 的七種形式的進化。不可能在這篇文章中一一列舉。讀者被要求細讀一本《往世書》。

耶戶大 (R. Yehudah) 寫道,據紀載 : 『埃洛希姆說 : 在諸水中要有一個穹蒼 ... 在那個時刻 ... 神聖者創造了世界, (他們) 創造了上方七個天上層面。他創造了下方的七個塵世、七個海洋、七天、七條河流、七個星期、七年、七次、世界存在的七千年 ... 所有的第七個千年。所以下方有七個塵世,它們都有人居住,除了上面的和下面的那些。 還有 ... 在每個塵世之間,都有一個蒼穹在彼此之間展開 ... 在它們 (這些塵世) 中有不同樣貌的生物 ... 但如果你反對、並說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來自亞當, 事實並非如此 ... 而下面的塵世,它們從何而來 ? 他們來自地球的鏈,來自下面的天上層面,』等等。*

【*《卡巴拉》,"Qabbalah", p. 415-16, by T. Myer, Philadelphia。】

伊里諾斯 (Irenaeus) 為我們證明了 (一個非常不情願的證人)諾斯替派教了同樣的體系,並非常小心地掩蓋了真正的密傳意義。然而,這種「掩蓋」與《毗瑟奴《往世書》》和其他的是相同的。伊里諾斯如此描寫馬爾科人 (Marcosians) : 『他們認為火、水、土、氣這四種元素,首先是按照上面最初四元組的形象產生的,然後當我們加上它們的作用,即熱、冷、乾和濕後,就會得到一個與八元組完全相似的結果。』 (B.i. ch. xvii.)

只有這個「相似性」和「八元組」本身是一種掩蓋,就像在《毗瑟奴《往世書》》的七造物中,其中又增加了兩種,其中第八種稱為「同時具有善與惡的特質」(Anûgraha),這是一個數論派而非《往世書》的觀念。因為伊里諾斯又說了一遍(b. i. xxx.6) 『他們(諾斯替派)有類似的第八造物,有好有壞,有神靈也有人。他們斷言人是在第八天形成的。有時他們肯定他是第六天造的,有時又認為是第八天; 除非也許他們的意思是,他的塵世部分是在第六天形成的,而他的肉體部分 (?) 是在第八天形成的;他們區分了這兩者的不同。』

他們是如此的「不同」,但並非伊里諾斯的區分方式。諾斯替派天上層面有一個高等的七元組 (Hebdomad),也有一組低等的;第三個是在物質層面的塵世七元組。Iao 是神祕的神靈和月亮的攝政者,如在奧利金 (Origen) 的圖表所記載,是這些高等「七天上層面」的首領,*因而等同於月亮祖靈的首領,他們給月亮禪那主們起了這個名字。『他們斷言這七天上層面是有智能的,並且把它們當天使們來稱呼,』 伊里諾斯寫道;他補充說,因為這個原因,他們把他叫做七重Iao (Iao Hebdomas), 而他的母親被叫做「八元神」(Ogdoas),因為正如他解釋的那樣,『她保留了普累若麻 (Pleroma)最初誕生的和最初八元組的數字。』 (同上,b. i.v.2)

【*只有比塵世的靈魂或「天上層面」優越而已。】

這「最初誕生的八元組」是 (a) 在神譜中第二個邏各斯 (顯化的),因為他誕生自七重最初邏各斯,因而他是這個顯化層面上的第八個;(b) 在占星學中,它是太陽 (Mârttanda),是阿底提的第八個兒子,她在保留她的七個兒子 (行星們) 時將他拒之於外。因為古人從來沒有把太陽視為行星,而是看作中心且固定的恆星。這就是七射線者阿格尼 (Agni) 所誕生的第二個七元組,他是太陽和其他,只不過不是七大行星,因為行星們是蘇利耶 (Surya,太陽) 的兄弟,而不是他的兒子們諾斯替派認為,這些星光界神靈們的首領是伊達波思(Ildabaoth,源自 Ilda 之「孩子」,和 Baoth「蛋」),是索菲婭·阿查莫斯 (Sophia Achamoth) 的兒子,而她是索菲婭 (智慧) 的女兒,其區域是普累若麻,且這些星光界神靈是他 (伊達波思) 的兒子們。他從自己身上產生了六個恆星神靈 : 朱庇特 (耶和華)、撒保 (Sabaoth)、亞多尼 (Adonai)、以羅伊 (Eloi)、奧斯拉底 (Osraios)、亞斯塔法俄斯 (Astaphaios)†,而他們正是第二個或較低等的七元組。至於第三個七元組,它是由七原初人所組成的,他們是月亮神靈們的影子,由第一個七元組所投射出來的。在這一點上如所見,諾斯替主義者並沒有與密傳教義差太多, 除了他們掩蓋它。至於伊里諾斯是在第六天、還是第八天創造人的爭議,這這涉及到內在人的奧秘,且他顯然不知道「異教徒」的真正教義。只有在讀者讀完第二卷、並充分理解了密傳教義中的人類起源之後,它才會被讀者理解。

【*參見《揭開伊西斯的面紗》第一卷第一頁 183 頁。】

【†參見金恩 (King) 的《諾斯替》(Gnostics)。其他教派認為耶和華伊達波思本人,而金恩將他等同於薩圖恩 (Saturn) 。】

伊達波思摩奴的翻版。後者誇口說 : 『啊,最佳的兩次誕生之人 ! 要知道我 (摩奴) 是他,是這個世界的創造者,是那個男性維拉吉 (Viraj) ... 自發產生的。』(I.33) 他首先創造了十個生主們 (Prajâpatis),如36節所述,他們 ... 『產生七個其他摩奴。』 (《摩奴法典》) 伊達波思也這麼做,他宣稱 :『我是,沒有任何事物在我之上。』為此他的母親冷靜地數落他說 : 『不要撒謊,伊達波思,因為萬物之父,最初人 (Anthropos) 是在你之上最初人兒子在你之上。』 (伊里諾斯, Irenaeus, b. i, ch. xxx., 6) 這很好的證明了有三個邏各斯 (除了由第一個所出生的七者),其中一個是太陽邏各斯。且再次提到,那個高於伊達波思這麼多的「最初人」是誰 ? 只有諾斯替的記錄才能解開這個謎。在《直覺智慧》(Pistis Sophia) 中,四元音的名字Ieov在每種情況下都伴隨著「原初人」的綽號。這再次表明斯諾替只是我們古老教義的回聲。梵天摩奴 (第一個會思考的人) 所對應的名字是由一個元音、三個元音和七個元音組成。馬庫斯的哲學像畢達哥拉斯的哲學,談到了七個天上層面對他的啓示,他們在宣告七個(天使)階層的七個名字時,各自有一個元音。

當精神滲透到宇宙七原則的每一個微小原子時,次級創造在先前所述的休息時期過後就開始了。

拉比西緬 (Rabbi Simeon,"The Nuctameron of the Hebrews") 說 :『在第二「小時」中,造物者們 (埃落希姆) 描繪出人的形體輪廓。』米施納說 :『一天有十二個小時,正是在這期間完成了創造。』 「一天十二小時」又是一個被矮化的翻版,是原始智慧微弱而忠實的回聲。它們就如同神靈的 12,000 神聖年,是一個循環障眼法。每一個「梵天之日」有 14 個摩奴,而希伯來的卡巴拉主義者遵循著迦勒底人,把這偽裝成 12 個「小時」*。泰安那 (Tyana) 的阿波羅尼奧斯 (Apollonius)的《十二小時》 (Nuctameron) 也同樣如此。卡巴拉主義者說 :『十二面體隱藏在完美的立方體中。』這其中的神秘含義是,精神轉化為物質的十二次大轉變(即 12,000 神聖年)發生在四個偉大時代 (或稱第一個大時代) 中。它開始於形而上學和超人類,並結束於宇宙和人的物質性和純粹人類本性。在沿著可見和不可見的精神和物質進化線時,東方哲學可以給出這經歷多少凡人年,而西方科學未能做到這一點。

【*然而,在其他地方這身份被揭露。參上方引用伊本吉布里勒 (Ibn-Gabirol) 的話,以及他的7 天上層面、 7 塵世等等。】

最初創造被稱為光 (精神) 的創造;而第二創造黑暗 (物質)的創造。*兩者能在《創世紀》第一章第 2 節和第二章開頭中看道。最初是自生神靈 (埃洛希姆) 的散發物;第二是物質性質的。

【*這千萬不能與宇宙前的「黑暗」混淆,即「神聖一切」。】

這就是為什麼《光輝之書》中說道 : —『哦,夥伴們,夥伴們,人作為散發物同時是男人女人; 在方也在方。這話的意思是這樣的 : —埃洛希姆說 : 「要有光,就有光 !」... 而這就是「雙重人 !」』我們層面上的在更高層面上是黑暗

『在方 (精神) 的男人女人』指的是最初創造;而在方(物質) 指的是第二創造。雙重的人是亞當卡蒙,是男性女性的抽象原型以及分化的埃洛希姆人類來自於禪那主,且是一個「墮落天使」,是一個被放逐的神靈,如之後所示。

在印度,這些創造被描述如下: —

(I) 普遍心靈的創造 (Mahat-tattwa ) —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這是最終變成「普遍心靈」的原初自我進化,是「神聖心靈、意識和智能」;在密傳上,是「普遍靈魂精神」。 ... 是『最有價值的苦行僧,通過其力量 (那起因的力量);每一個產生的起因都源自其固有本性。』 (《毗濕奴往世書》) 『萬物的力量只有通過對「那個」 (梵天) 的認識才能被理解,「那個」超越了推理、創造和類似的東西,這些力量與梵天有關。』因此,「那個」是在顯化之前。『最初是「普遍心靈」,』《林伽往世書》說道 : 因為「一」 (那個) 既不是最初的,也不是最後的,而是一切。然而,在外傳教導中,這種顯化是「至高者」的工作 (更確切地說,是一種永恆起因的自然結果);或者正如評論者所言,它或許能被理解為梵天在那時被創造(?),被等同於普遍心靈,即至高者的活躍智能或運作意志。密傳哲學稱它為「運作法則」。

我們相信,唯有正確理解《梵書》和《往世書》中這一信條,才能調和吠檀多三派之間的不和:不二論二元論 (Dwaita)、和差別不元論 (Visishtadvaitas)。第一個正確的認為作為絕對的一切, 與顯化的世界沒有關係—無限者與有限者沒有關聯—既不能發願創造;因此,梵天普遍心靈自在主、或任何可能知道的創造力、創造性神靈和一切,在構想者概念中,只是的一個虛幻的方面;而其他教派則將非人格的起因等同於造物主,或稱自在主

然而,在毗濕奴派信徒看來,普遍心靈 (或偉大菩提) 是活躍運作的神聖心智,或者如阿納薩哥拉 (Anaxagoras) 所言 : 『一種有條有理的心智,它是一切事物的起因。』(Nous o diakosmonte kai panton aitios)

威爾遜一眼就看出了普遍心靈和腓尼基的母特 (Mot或 Mut)之間的暗示性關聯,後者是埃及人的女神母特 (Mout),即「母親」—他說道 : 『 她就像普遍心靈,是精神與物質混合 (?) 的最初產物,且是創造的最初雛形 :』『在與他精神的聯繫中,母特顯現出來... 萬物都是從他的種子中創造出來的』布魯克重復道 ("Brücker",I,240) , 賦予它一種更加物質化和擬人化的色彩。

然而,這種學說的密傳意義,可見於外傳的古老梵文文本中,關於原初創造的每一句。『至高的靈魂世界一切永恆基質 (Sarvaga),已經進入(被吸引) 物質(prakriti)和精神(purusha),並激發著可變和不變的原則,此時創造的季節 (顯化期) 已經到來。』*...

【* 希臘人的智性 (nous),即 (精神性或神聖的) 心智 (mens),或「普遍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作用於物質;它「進入」並激發它 :

『精神在內部滋長,滲透所有肢體,心靈激發著物質,並將自己與偉大的身體混合在一起。』

在腓尼基的宇宙生成論中,『精神與它自己的原則相結合,產生了創造』; (布魯克,"Brücker", I., 240) ; 俄爾甫斯的三位一體顯示出一種同樣的學說 : 其中,法涅斯 (Phanes,或厄洛斯 Eros)、混沌 (包含原始未分化宇宙物質)和克羅諾斯 (Chronos,時間) 是三種相互作用的原則,散發自不可知和隱蔽的,產生「創造」的工作。且他們是印度教的精神 (法涅斯 )、原質 (混沌)和時間 (Kala,克羅諾斯)。善良的威爾遜教授不喜歡這個主意,如同任一位基督教牧師,不管他多麼開明都不會喜歡的。他說 : 『如前所述,(最高精神靈魂的) 混合不是機械性的;它是對中間媒介產生的影響或效果。』 《毗瑟奴《往世書》》中的句子 : 『正如香味只需靠近心靈便能影響它,而不需直接作用於它至高者也是如此的影響創造的要素們。』敬而博學的梵語學者正確地解釋了... : 『正如香水並非透過實際接觸而使人的心靈愉悅,而是通過它對嗅覺施加的印象來達成。』並補充道:『至高者進入精神與物質的觀點,相較於精神(等同於至高者)只注入物質的看法,更難去理解。』他更喜歡《蓮花往世書》中的詩句 : 『他被稱為物質男性(精神) ... 那個同樣神聖的毗瑟奴進入了物質。』這種「觀點」當然更類似於《聖經》中關於族長的某些詩句的可塑性,如羅得(創世記第十九章,34-38),甚至亞當(IV,V,I)和其他更擬人化的性質。但正是它引導人類走向了陽物崇拜,從《創世紀》第一章到《啓示錄》,基督宗教與它交織在一起。】

密傳教義教導說,禪那主們是神聖智能或原初心智的集體集合,而最初的摩奴 — 「心智所生」的精神性智能體,共七個—與前者完全相同。因此有了「觀世音」— 詩節 III 的「七者存在其中的金」—是原初的邏各斯,或梵天,是最初顯化的創造;而「禪那主-能量」就是摩奴們 (Manus),或集體上是「摩奴-自生者」(Manu-Swayambhûva)。此外,摩奴和「普遍心靈」(Mahat) 之間的直接關聯顯而易見。摩奴 (Manu) 是來自於詞根「思考」(man);思考是從心智中產生的。在宇宙生成論中,它是前星雲期。

(II) 『第二創造』 (Bhûta) 是初步原則 (Tanmâtras,精微物質) 的創造,因而稱為元素創造 (Bhûta-sarga)。*這個時期是宇宙前元素或物質分化的最初呼吸。 「元素的起源」(Bhûtâdi) 而後是「元素創造」—是在原初阿卡莎 (混沌虛空) 中那些元素的「創造」或分化。†在《毗瑟奴《往世書》》中,據說它接著成為、並屬於「自我意識」(Ahankâra) 的三重方面;這個詞被翻譯為「自我主義」,但是指那個不可譯的術語「我是」(I-AM-NESS),這首先產生自「普遍心靈」或神聖心智;是自我的最初模糊輪廓,因為「純粹」的自我意識變得「慾望化」,而最後是「初步的」(最初的);它是「所有無意識存在的意識起源」,儘管密傳學派反對有任何東西是「無意識」的概念 — 除了在這個 (我們的) 幻覺和無知層面。在第二創造的這一階段, 第二層層的摩奴出現了,即禪那主們天神們,是形體 (rûpa) 的起源: 「明亮頂飾者」 (Chitrasikhandina或 Riksha)—是成為活化七顆星 (大熊座) 靈魂的聖人們。‡用天文學和宇宙生成的語言來說,這種創造關係到宇宙生命的第一階段,即混沌階段§之後的火霧時期,此時原子從「中性狀態」( Laya ) 產生。

【*所有這些句子都引用自《毗瑟奴《往世書》》第一卷,第二章。】

【†毗瑟奴既是「元素和萬物之主」(Bhûtesa),也是「普遍基質普遍靈魂」(Viswarûpa)。】

【‡至於他們原型的衍生,可以參看特勒提米烏斯(Trithemius,亞基帕 (Agrippa) 的師傅,十六世紀) 所寫的論文 :『 關於七個次等精神智能體,它們在之後驅動宇宙。』 除了提出神秘的週期和幾個預言外,還有一些關於神靈埃洛希姆的事實和信念,它們主宰和指引著世界進程的各個階段。】

【§從一開始,東方學家就發現他們在理清《往世書》中創造的可能順序上,面對臨了巨大的困難。威爾遜經常把梵天混淆,因此他被他的繼任者批評。菲茨愛德華·霍爾 (Fitzedward Hall) 先生更喜歡用「梵文原文」翻譯《毗瑟奴《往世書》》和文本,而不是威爾遜所使用的文本。正如他著作的編輯所說的那樣 : 『如果威爾遜教授享有現在印度哲學學生所擁有的優勢,毫無疑問,他會以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這讓人想起了托馬斯·泰勒 (Thomas Taylor) 的一個崇拜者對於一些學者的回答,他們批評了托馬斯·泰勒所翻譯的柏拉圖。他說 :『托馬斯·泰勒對希臘的瞭解可能比他的批評者要少,但他對柏拉圖的瞭解卻比他們多得多。』我們現在的東方學家在曲解梵文文本的神秘含意方面,遠遠超過了威爾遜,儘管後者不可否認地犯下了非常嚴重的錯誤。】

(III) 第三種創造 (Indriya) 是「自我意識」(Ahankâra) 的修正形式,「我」( Aham )的概念被稱為有機創造,或感官的創造 (Aindriyaka) 。『這三個是物質 (Prakrita) 的創造,是不分立性質的 (分立) 發展,在此之前是不分立原則。』 「在此之前」這裡應該換成「由此開始」,即菩提;因為後者既不是一個可分或一個不可分的量,而是同時具有這兩者的性質,不管在人身上還是宇宙中 : 這是一個單元—一個在幻覺層面上的人類單體—一旦從「自我意識」的三種形式解脫出來、並從塵世心靈解脫出來後,菩提就真正成為一個持續的量,不管是時間延續還是空間擴展,因為它是永恆和不朽。在稍早它說第三創造『充滿了善的品質,被稱為「神靈的創造」 。』再過一兩頁,「神靈的創造」被稱為『神靈的... 第六創造。』 (第 75 頁)。這清楚地表明,無論是早期的還是後期的顯化期都被故意混淆,以防止世俗者知道真理。這被東方學家稱為「不一致」和「矛盾」。*

【*以智能體開始的三個創造是元素性的,但以智能為首的系列所產生的六個創造,則是梵天的作品。(《伐由往世書》) 在這裡,「各個創造」意味著進化的各個階段。「智力」(Mahat) 或稱心智 ( 對應於心靈,前者在宇宙中,後者在人類層面) 在這裡低於菩提超神聖智能。因此,我們在《林伽往世書》中讀到「第一創造普遍心靈的創造,智力是最初的顯化。』我們必須將那 (特定的) 創造對應於我們太陽系、甚至是地球的最初進化,而在更之前的沒在《往世書》中討論過,只是偶爾有所暗示。】

關於不朽者們的「創造」(Deva-Sarga) 是第一個系列的最後一個,適用普遍的情況 ; 也就是說,適用於一般而言的進化,而不是特定的我們的顯化期;後者一遍又一遍地以相同開頭,表明它指的是幾個不同的。因為據說『在過去(蓮花,Padma) 的結尾,神聖的梵天從他的睡眠之夜中醒來,看到了宇宙的虛空。』然後梵天再一次經過進化第二階段的「七個創造」,並在客體層面重復前三個創造。

(IV.) 首要創造 (Mukhya) 因為它開始了四階段的系列。這個梵語術語的正確含義,並非威爾遜翻譯的「無生命」物體或「不可移動」物體。不是只有密傳哲學拒絕存在著無機原子的觀點,因為這也可見於正統的印度教。此外,威爾遜自己說 (在他的文集,第三卷,第 381 頁) : 『所有的印度教體系都認為植物體被賦予了生命 ...』「活動的」( "Charâchara" 或同義詞 "sthâvara") 和「固定的」(jangama),被錯誤地表述 「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有知覺的生物」和「無意識的」、「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生物」等等了。翻譯為「活動和固定」會更好,因為樹被認為擁有靈魂。』首要創造 (Mukhya) 是植物界的「創造」或有機進化。在這個次級時期中,有三個階層的元素精靈初步的界進化於此世界裡,對應於梵天活動的初級時期的三種物質創造,只是次序相反。在那個時期,《毗瑟奴《往世書》》中說道 : 『第一個創造的是智力 ( Mahat) , 第二個是初步原則 ( Tanmatras ) , 第三個是感知 (Aindriyaka)』; 而在這裡,元素力量的順序如下 : (1)力量新生中心 (智力上和物質上) ; (2) 初步原則—可以說是神經力量 ; (3)初生感知,及低等界的心智,特別在元素精靈的第三階層中發展;繼這些之後的是客體的礦物界,其感知是完全是潛伏的,只在植物中重新發展。首要「創造」因而是三個低等界和三個高等界之間的中點,它們代表了宇宙的與地球上七個密傳的界。

(V.) 動物的創造 (Tairyagyonya) *是「(神聖)動物」的創造,只對應於地球上啞巴動物的創造。在最初的創造中,「動物」指的是意識覺醒或知覺的胚芽,這依稀可見於在地球上一些敏感的植物中,而在原生原核界中則更為明顯。†在我們的地球的第一輪次中,動物的「創造」先於人類, 而在我們的第四輪次中的物質層面上,動物 (或哺乳動物) 由人類進化而來—: 在第一輪次中,動物原子被吸引到人類物質形體的凝聚中;而在第四輪次中,相反的情況是根據生命中形成的磁性條件而發生的。這就是轉世 (見《神智學的五年》第 276 頁「礦物單體」)。這進化的第五個階段,在外傳教義上稱為「創造」,能在初級次級創造時期裡看到,一個是精神性的宇宙的,另一個是物質和塵世的。它是 生命起源 (Archibiosis)—「起源」,到目前為止,當然是指生命在所有七個層面上的顯化。在進化的這一階段,絕對永恆普遍的運動或振動,在密傳語言中被稱為「大氣息」,在原初、最初顯化的原子中顯化。隨著化學和物理科學的進步,這一神秘的公理得到了越來越多知識世界中的確證 : 即使是最簡單的物質元素,它們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只是由於原子們在分子或物質微粒中分布的不同,或者由於原子振動的模式不同;這些科學假設有越來越多依據。

【*威爾遜教授將此翻譯得好像動物在「創造」的階層上比神靈或天使更高, 儘管關於天神的真相在後面已經清楚地陳述了。文中說道,這種「創造」既是主要的(Prakrita)也是次要的(Vaikrita)。就梵天(我們物質宇宙的人格擬人化創造者)所產生的眾神而言,其起源而是後者 ; 而前者 (主要的)影響樓陀羅(Rudra),它是最初原則的直接產物。樓陀羅不只是濕婆的頭銜,而是包含了創造的代理人們、天使們和人類,這將在後面進一步展示。】

【†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而是兩者之間的一種存在。】

因此,由於生命的原初胚芽分化必須先於首要創造禪那主第三群體或階層的進化,或是先於那些「神靈們」能成為形體之前 (體現在他們的最初個空靈形體),出於同樣的原因,動物創造必須先於地球上的神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往世書》中看到 : 『第五創造 (Tairyagyonya) 是動物的創造,而且 —

(V I). 神靈的創造 (Urdhvasrotas,《毗瑟奴《往世書》》,第一卷第一章)。但這些 (神靈) 只是第一種族的原型,他們有著柔軟的骨頭,是「心智所生」後代的父親們。*正是這些人成為了「汗水所生」的進化者—這在第二卷中有所解釋。最後,在第六「創造」之後、且一般性的創造結束於—

【*「被創造的存在」—《毗瑟奴《往世書》》解釋道—『儘管他們在消融時期被摧毀(他們的個體形式),然而,他們受到先前存在時的善惡行為的影響,而永遠不能免除它們的後果。當梵天重新創造世界時,他們就是他意志的後代...』『梵天他的心智聚攏到自身 (瑜伽的意志),創造了四階層的存在,稱為神靈、惡魔、祖先』... 「祖先」是指人類最初根種族的原型和進化者。祖先是祖靈們 (Pitris),有七個類別。在外傳神話中,他們被認為是誕生於梵天**的側面,就像夏娃誕生於亞當的肋骨。】

(V I I.) 第七創造 (Arvaksrotas) 是人類的進化 (《毗瑟奴《往世書》》,第一卷) 。

所提到的「第八創造」根本不是創造;它又是一個掩蓋,因為它指的是一個純粹心智過程 : 是對「第九」創造的認知,這反過來又是一種結果,體現在初級創造 (Prakrita) 的「創造物」的次級創造中。*第八創造,因此被稱為「心智創造」 (Anugraha ,數論派智力上創造 (Pratyayasarga),解釋於"Karika", v. 46, p. 146),是創造『我們的知覺』—在其密傳方面—『並且我們在智力上同意 (心智創造) 與有機創造不同。』 這是正確認識到我們與所有「神靈」的關係,尤其是我們與鳩摩羅 (Kumâras) 的關係—所謂的「第九創造」—這實際上是我們顯化期中第六鳩摩羅 (Vaivasvata) 的一個方面或反映。『有第九創造,即鳩摩羅的創造,既是初級也是次級的創造。』《毗瑟奴《往世書》》如此說,它是這類文獻中最古老的。†一個密傳文本解釋道 : 『鳩摩羅們是天上人們,他們為了人類的進步,直接從至高原則中衍生出來,並重新出現在毗婆斯婆多摩奴 (Vaivasvata Manu) 時期。』‡《毗瑟奴《往世書》》的評論者證實了這一點,說道 :『這些聖人們梵天一樣長壽;且他們只在第一個中由他創造,儘管他們常常且不一致地被認為生成於筏羅訶 (Varaha)或蓮花 (次級)。因此,鳩摩羅在外傳中是『樓陀羅尼祿希塔 (Nilalohita,濕婆的一種形式) 的創造,由梵天執行,也是某些其他梵天心智所生之子的創造。但是,在密傳教導中,他們是肉體人中真正精神自我的祖先—更高等的生主;而祖靈是低等的生主,他們只是人身體模型或類型的父親們,並以「他們的形象」來製造。在外傳文本中, (偶爾) 個鳩摩羅被自由的談及,而有另外三個鳩摩羅是秘密。‡(比較第二卷關於「墮落天使」的敘述)。

【*威爾遜博士評論道 : 『這些觀念,如樓陀羅聖人的誕生,似乎是從濕婆派那裡借來的,並且笨拙地移植到了毗濕奴派的體系上。』在冒險提出這種假設之前,他應該先研究一下密傳含義。】

【†吠陀聖人帕拉薩拉 (Parâsara) 收到了《毗瑟奴《往世書》》,並將它傳授給彌勒,東方學家對於發生的時代有分歧。正如《印度經典字典》中正確觀察到 : —『關於他的時代的推測大相徑庭,從公元前575年到公元前1391年都有,因而無法相信。』完全是如此;不過,梵語學者所指定的任何其他日期也都是如此,他們這種任意想象是很出名的。】

【‡他們可能確實標誌著一個「特殊的」或額外的創造,因為他們將自己化身在兩個最初根種族 (和第三根種族大部分) 無知覺的人類外殼中,因而可以說創造了一個新的種族 : 有思想的、自我意識、且神聖的人類。】

【§『四鳩摩羅 (是) 梵天心智所生之們。有人認為有 7 個。 』(《印度經典辭典》)。所有這七個鳩摩羅的父名(Vaidhatra),是「造物者的兒子們」,都在自在主克里須納 (Iswara Krishna) 的《數論頌》 (Sankhya Karika) 中被提及和描述,並附有商羯羅至高上師 (Gaudapadacharya) 的注釋。它討論了鳩摩羅的本性,雖然它沒有提到所有七個鳩摩羅名字,但稱它們為「梵天的七個兒子」,因為它們是由梵天樓陀羅中創造的。它給我們的名字是 : Sanaka, Sanandana, Sanatana, Kapila,Ribhu 和 Panchasikha。但這些同樣都只是別名。】

外傳的四個是:Sanat-Kumara, Sananda, Sanaka 和Sanatana;密傳的的三個是 : Sana, Kapila,和 Sanatsujata。這類禪那主再次特別值得注意,因為其中包含世代和遺傳的奧秘,在第一卷中有所暗示。(見天使存在的四個階層 ; 評論第V 節 I.)。第二卷解釋了他們在神聖階層中的地位。與此同時,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外傳文本是如何描述他們的。

他們對此描述不多;且對於不懂得言外之意的人來說什麼也沒描述。『在這裡,我們必須求助於其他的《往世書》來解釋這個術語,」威爾遜說,他從未懷疑過自己在「黑暗天使們」的面前,即他教會的神秘「大敵」。因此,他試圖闡明這些 (神靈) 拒絕產生後代*(因而反抗梵天),因而如名稱最初所暗示的,永遠保持是童子 (Kumaras) : 也就是說,永遠純潔和單純,因此他們的創造也被稱為「鳩摩羅」。(《毗瑟奴《往世書》》,第一卷第五章。) 然而,《往世書》也許能提供更多的解釋。『他永遠如出生時那樣,他在這被稱為童子;因此他的名字被稱為「亙古童子」(Sanat Kumara) 。』(《林伽往世書》, 前部分 LXX.174) 在《濕婆往世書》中,鳩摩羅總是被描述為瑜伽士。《龜往世書》在列舉了他們之後說 : 『婆羅門阿,這五個是瑜伽士,他們完全擺脫了慾望。』他們共五個,因為有兩個鳩摩羅「墮落」了。

【*一些東方學家的譯文是如此的不可信,在法文譯本的《 訶利家譜》(Hari-Vamsa) 中提到了『七生主樓陀羅室建陀(Skanda,他的兒子)和亙古童子(Sanat-Kumara) 開始創造眾生。』然而,如威爾遜所示,原文如下 : 『這七者 ... 創建後代 ; 而樓陀羅也是如此,但是室建陀永遠童子抑制自己的力量,放棄創造。』 這「四種存在階層」有時被稱為「水域」(Ambhamsi),威爾遜這樣描述 : 『字面上是水域』,並相信它是『一個神秘的術語。』毫無疑問,是一個神秘術語 ;但他顯然沒有理解其真正的密傳含義。「水域」 和「水」象徵著阿卡莎,是「空間的原初海洋」,而那羅延 (Narâyana) 作為自生的精神,在其上移動:躺在它的後代上 (見《摩奴法典》 )。『水是那羅 (Nara) 的身體;因此, 我們聽到了關於水的名字的解釋。因為梵天在水上休息,所以他被稱為那羅延。(Narayana ,《林伽往世書》、《伐由往世書》、和《馬坎迪亞往世書》 ) 『 ... 純淨,精神創造了純淨的水域 ... 』 同時,是物質宇宙的第三原則,也是精神領域的第三原則 : 精神火焰阿卡莎以太空氣在每一個存在的層面上,是宇宙的、恆星的、心靈感應的、精神的和神秘的原則,非常神秘。『神靈惡魔祖靈和人』是水域 ( Ambhamsi,在吠陀中是眾神的同義詞 ) 的四個存在階層 : 因為它們都是產生自 (神秘的) 水域,即阿卡莎海洋,以及大自然的第三原則祖靈和地球上的人是在更高層面上的眾神和惡魔 (神靈) 的轉變 (重生)。水,在另一種意義上,是女性的原則。 「維納斯-阿芙羅狄蒂」(Venus Aphrodite) 是擬人化的,是愛神之母,是眾神的創造者,正如基督教的聖母瑪利亞 (Mare),是西方憐憫慈善的母親。如果研究密傳哲學的學生深入思考這個問題,他一定會發現「水域」( Ambhamsi) 這個術語的所有暗示,它與天上聖母、與煉金術士天上聖母,甚至與現代施洗者的「恩澤之水」都有著多種關係。】

禪那主天神的全部七個大劃分中,與人類最有關係的是鳩摩羅。魯莽的基督教神學家把他們變低為墮落天使們,現在稱他們為「撒旦」和魔鬼;在這些拒絕創造的天上居民中,大天使邁克爾必須在最主要的地方之一被允許,他是東方和西方教會最偉大的守護聖者,以他的雙重名字「聖邁克爾」和他在塵世上的副本 : 征服聖喬治。(參見卷二,"神聖的龍和他們的殺戮者")

鳩摩羅是「梵天-樓陀羅(或濕婆)」 的「心智所生之們」,是人類欲望和身體感官的可怕毀滅者,他們總在發展更高精神知覺的道路上,以即內在永恆的人的成長—在神秘上,*是濕婆的後代,是大瑜珈士 (Mahâyogi),是印度所有瑜伽士和神秘主義者的偉大守護者。他們自己作為「處女-苦行僧」,拒絕創造物質。他們很可能與基督教大天使邁克爾有直接聯繫,他是「處女戰士」對抗阿波菲斯 (Apophis) ,它的受害者是每個沒有與不朽精神緊密結合的靈魂;而這個天使,正如諾斯替派所顯示的,如鳩摩羅一樣拒絕創造。(參見卷二,「神秘龍和他們的殺戮者。」) ... 這個猶太人的守護天使不正是掌管著土星(濕婆樓陀羅)和安息日 (土星的日子) 嗎?他不正是與他的父親(薩圖恩)有著同樣的本質,並被稱為「時間之子」,而時間(Kala) 或克羅諾斯,是梵天(毗瑟奴濕婆)的一種形式嗎? 』這不正是希臘人的「古老時代」與其鐮刀和沙漏,等同於卡巴拉主義的「亙古者」;後者的「亙古」 與印度教的「亙古者」是一樣的,是梵天 (在他的三位一體形式中),它的名字也是「亙古」(Sanat) ? 每個鳩摩羅都有「亙古」( Sanat 和 Sana) 的前綴 ; 土星 (Sanaischara) 是是行星 (Sani 和 Sarra),薩圖恩國王在埃及的秘書最初是「透特-赫爾墨斯」。因此,他們被等同於行星和神靈 (濕婆),而濕婆則是薩圖恩的原型,等同於貝爾(Bel)、巴爾(Baal)、濕婆耶和華薩巴包特(Jehovah Sabbaoth),此天使的臉是邁克爾 (「如神者」) 。他是猶太人的庇護者和守護天使,正如但以理 (Daniel) 告訴我們的(21 節);在鳩摩羅被那些不知道他們名字的人貶低為惡魔和墮落的天使之前,希臘的俄爾菲派邁克爾等同於他們的反叛和對立神靈 (Ophiomorphos)。俄爾菲派具有神秘地,是羅馬天主教會的前身,它從原始希臘教會分離和分離。這僅僅意味著神聖智慧 (Ophis,或克里斯托斯) 的反面(象徵性地) 。在《塔木德》中,邁克爾 (Mikael) 是「王子」,也是七神靈的首領,同樣原因他的原型 (眾多原型之一) —鳩摩羅的首領(Sanat-Sujata)—叫做「水域」(Ambhamsi)—根據《毗瑟奴《往世書》》的評論。為什麼? 因為「水域」是「大深淵」的另一個名字,即空間或混沌的原初,也意味著「母親」(Amba),意思是阿底提 (Aditi) 和阿卡莎,是可見宇宙的天上「處女-母親」。此外,「洪水」也被稱為「大龍」(Ophis, Ophio-Morphos)。

【*「濕婆-樓陀羅」是破壞者,如同毗瑟奴是保護者;兩者都是精神性和物質性的再生者。種子必須死亡,才能作為植物活著。人為了作為永恆中的一個有意識實體,其慾望和感官必須在身體去世前死去。『活著就是死亡,而死亡就是活著。』這句話在西方很少有人理解。濕婆作為毀滅者,是精神性人類的創造者救世主,正如他是大自然的好園丁。他鏟除了植物、人類和宇宙,並扼殺了物質的激情,喚醒了人類對精神的感知。】

在第二卷的詩節中所附註的「象徵意義」中,我們可以注意到樓陀羅七重「火-神靈」的特性。我們還會在那討論十字 (3 + 4) 的原始形式和後來的形式, 並將使用畢達哥拉斯的數字與希伯來的度量衡作比較。因此,數字 7 作為大自然的根數,其巨大重要性將變得顯而易見。我們將從《吠陀經》和迦勒底經典的角度來研究它,它在公元前幾千年就存在於埃及,且在諾斯替教的記錄中也是如此;我們將說明它作為一個基本數的重要性,是如何在物理學中得到承認的; 我們將努力證明,自古以來人們對數字 7 的重視,這並不是沒有受過教育祭司的幻想,而是源於對大自然法則的深刻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