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III. 光是不是一個物體 ?

我們被告知,明顯不是一個物體。物理科學說是一種、一種振動、是以太的波動。它是物質的屬性或性質,甚至是一種情感—決不是一個物體 !

就是如此。對於這一發現,即光或熱量不是物質粒子運動的知識—無論其價值如何—科學要將主要功勞歸於格魯夫 (W. Grove) 爵士。1842 年,他在倫敦學院的一次演講中,第一個證明『光、熱等*都是物質本身的情感,而不是一種獨立而空靈的「不可量測的」流體 (現在是物質的一種狀態) 滲透著它 。』(見前言「物理力的相互關係」)。然而,對於一些物理學家—比如奧斯特(Oersted),一位非常傑出的科學家—來說,各種力是沈默的『大自然的精神 (因此是神靈)』。 一些相當神秘的科學家告訴我們,光、熱、磁、電和重力等等, 不是可見現象 (包括行星運動) 的最終起因,而是其他起因次級影響,我們今天的科學對此關心甚少,但神秘主義相信這一點,因為神秘主義者在各個時代都證明了他們的主張是正確的。在什麼時代沒有神秘主義者開悟者**呢 ?

【* 羅伯特·沃德 (Robert Ward) 先生在 1881 年 11 月的《科學雜誌》上討論了的問題,他向我們展示了科學對大自然界最普遍的事實之一 —太陽的熱量—是多麼的無知。他說 : 『太陽的溫度問題一直是許多科學家研究的課題:牛頓是最早研究這個問題的人之一,試圖確定它,在他之後,所有從事量熱學研究的科學家都以他為榜樣。所有人都相信自己是成功的,並滿懷信心地闡述了自己的成果。以下是他們各自發現的溫度 (以攝氏度為單位),按發表結果的時間順序排列如下: 牛頓,1,699,300 度;普依埃(Pouillet), 1461 度;托爾納 (Tollner), 102200 度;西奇 (Secchi) 5,344,840 度; 愛立信(Ericsson), 2,726,700 度;斐索干涉(Fizeau), 7500 度;沃森(Waterston), 9,000,000 度;始波仁(Spoeren) , 27,000 度;德維爾(Deville), 9,500 度; 索雷(Soret), 5,801,846度;為卡雷(Vicaire),1,500度;羅賽特(Rosetti),20,000 度。是 1,400 度與 9,000,000 度的差別,或不少於 8,998,600 度!!在科學上,也許沒有比這些數字所展示的更驚人矛盾了。然而,毫無疑問,如果一個神秘主義者給出一個估計, 這些先生們中的每一位都會以「精確」科學的名義,激烈地反對拒絕他特別的結果。』 (節自《神智學者》)。】

艾薩克·牛頓爵士支持畢達哥拉斯的微粒學說,並傾向於承認其結果;這使梅斯特伯爵 (Count de Maistre) 一度希望,牛頓最終會使科學回來認識到,各種天體是由智能體**推動和引導的這一事實 (《Soirées》, 第二卷)。但是,梅斯特沒有考慮他的群眾。牛頓內心最深處的思想和理念被扭曲了,且他偉大的數學學問只被以物理外殼來解釋。若這可憐的艾薩克爵士預見到他的後繼者和追隨者,是如何利用他的「萬有引力」的話*,那個虔誠而篤信宗教的人一定會安靜地吃著他的蘋果,且對於與蘋果掉落有關的任何機械思想,他一個字也不會說。

【*根據一個無神論唯心主義者- 列文 (Lewins) 博士-『當艾薩克爵士在 1687 年 ... 顯示物質和原子通過天生的活動作用 ... 他有效地將精神靈魂神性視為最高的。』】

他們對於形而上學有普遍的鄙視,特別是對本體論的形而上學。但我們看到, 每當神秘主義者勇敢地抬起他們萎縮的頭顱時,唯物主義的物理科學就會被形而上學所滲透 ;* 其最基本的原則,儘管與先驗主義密不可分,然而,為了表明現代科學與這些「夢」相脫離,於是便在相互矛盾的理論和假設的迷宮中,備受折磨以及常常被忽視。對於這一指控的一個很好確證,是科學發現自己完全被迫接受「假設」的以太,並試圖用原子力學定律的唯物主義基礎來解釋它。這種嘗試直接導致了,在假定的以太性質與其物理行為之間,產生最嚴重的差異和根本的不 一致。關於原子—宇宙中最形而上的物體—的許多相互矛盾的說法,提供了第二個證明。

【*史泰羅 (Stallo) 的上述著作《現代物理學的概念》引發了最激烈的抗議和批評,而我們將它推薦給任何傾向於懷疑這種說法的人。他寫道 : 『公科學與形而上學的公開對抗,導致大多數科學專家認為,實證研究的方法和結果完全獨立於對思維法則的控制。 他們要麼默默地忽視最簡單的邏輯准則,要麼公開否定它,包括不矛盾法則 ... 並在將一致性規則應用於他們的假設和理論時,都極為激烈地表示不滿 ... 他們認為根據這些法則的 (對於它們的) 審查 ... 是「先驗原則和方法」對實證科學領域的無禮入侵。這種思想的人認為原子是絕對惰性的,同時又認為原子具有完全彈性;或者堅持認為歸根結底,物質宇宙會把自己分解成「死的」物質和運動,卻否認一切物質能量實際上都是動能; 或者宣稱客體世界的所有現象分化,最終都是由絕對簡單的物質單元、產生各種運動造成的,然而,卻否定了這些單元都是等同這一命題 ... (第十九頁) 『傑出的物理學家們對於自己理論的一些最明顯的結果視而不見,這是不可思議的 ... 當泰特 (Tait) 教授和斯圖爾特 (Stewart) 教授一起宣佈「物質只是被動的」(The Unseen Universe, sec. 104),並且在與湯姆森 (W. Thomson)爵士的關聯中, 他宣稱「物質具有抗拒外部影響的內在力量」("Treat. on Nat. Phil. ",第一卷第 216 節),若是詢問如何調和這些說法會顯得不禮貌。當杜布瓦-雷蒙教授... 堅持認為有必要把大自然的一切過程都簡化為一種實質的、未分化基質的運動,此基質完全沒有屬性 (《Ueber die Grenzen des Naturerkennens》第 5 頁),他在同個講座中稍早曾簡短的說過 : 「將物質世界的所有變化都分解為原子的運動,並由它們恆定的核心力引起;這將使自然科學變得完整。」我們必須從困惑中解脫出來。』 (Pref. xliii.)】

那麼,現代物理學對以太又瞭解甚麼呢 ? 不可否認,以太的最初概念來自古代哲學家,且希臘人從雅利安人那裡借用了它,而現代以太的起源發現來自阿卡莎並加以曲解 ? 這種曲解被認為是盧克萊修 (Lucretius) 思想的修正和完善。那麼,讓我們從物理學家自己的承認的幾本科學書籍中來檢查此現代概念。

以太的存在被物理天文學、普通物理學和化學所接受。天文學家一開始就認為它是一種極其稀薄和流動的流體,不會對天體運動產生明顯的阻力,但從未考慮過它的連續性或不連續性。『它在現代天文學中的主要作用,是作為萬有引力的流體動力學理論基礎。在物理學中,這種流體在一段時間內扮演了幾個角色與「不可測物」相關』—被格羅夫 (Grove) 爵士殘忍地抹殺了。一些物理學家甚至用那些「不可測物」來等同於太空中的以太。下一個是他們的動力學理論;從熱動力學理論開始,它就被光學選作光波動的基質。然後,為瞭解釋光的色散和偏振,物理學家們不得不再次求助於他們的「科學想象力」,並立即賦予以太 (a) 原子或分子結構,(b) 巨大的彈性,『因而它的抗變形能力遠遠超過了最堅硬的彈性體』(斯托羅)。這使得物質本質上不連續性的理論成為必要,也就是以太的理論。在接受了這種不連續性之後, 為瞭解釋色散和偏振,就發現了這種色散在理論上是不可能的。柯西 (Cauchy) 的「科學想象」是在原子中看到的「物質點而沒有延伸」,且他為了排除波動理論 (即一些著名的力學定理) 所面臨的最艱巨的障礙,提出假設表示用來傳播的以太媒介不是連續的,而是由一定距離的粒子組成。菲涅耳 (Fresnel) 對偏振現象也有同樣的看法。亨特 (E. B. Hunt) 推翻了這兩種理論(西利曼學報,第 8 卷,第 364 頁及以下) 現在有一些科學家宣稱它們「在物質上是謬誤的」,而另一些人—「原子力學家」—則死死抓住它們不放。此外,熱動力學推翻了關於以太的原子分子結構的假設,因為克拉克·麥克斯韋 (Clerk Maxwell) 證明了這種介質只是氣體。*因此,為了補充波動理論而假設的「有限區間」,被證明是無效的。此外,日蝕無法揭示柯西所推測的任何顏色變化(假設彩色射線以不同的速度傳播)。天文學已經指出了不止一種現象完全不符合這一學說。

【*參見克拉克·麥克斯韋爾的《電磁學論》,並與柯西的 "Mémoire sur la Dispersion de la lumière" 比較。】

因此,雖然在一個物理部門中,為瞭解釋一組特殊現象,人們接受了以太的原子-分子結構,但在另一個部門中,這樣的構造被認為完全顛覆了許多公認的事實,因此,赫恩 (Hirn) 的指控是有道理的(見上文)。化學認為,若要使以太具有巨大的彈性,就不得不剝奪它的其他特性,而這些特性正是建構現代理論所依賴的假設。這在以太的最後一次轉變告終。由於原子-機械理論面臨危急情況,使得許多傑出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試圖替換掉傳統的物質原子,後者在『普遍均勻的、不可壓縮的、連續的物質介質』或稱以太中有特殊渦旋運動形式。(參見史泰羅)。

本書作者聲稱自己沒有受過什麼偉大的科學教育,只對現代理論略知一二,而是更精通神秘科學,並拿起武器反對那些在現代科學的武器庫中,詆毀密傳教導的人。這些顯而易見的矛盾、世界著名科學家們的相互指責、譴責和爭論,都清楚地表明,無論是否被接受,神秘學理論都和任何所謂的學術假說一樣,有被傾聽的權利。因此,我們不管英國皇家學會的追隨者們,是選擇將以太視為連續還是不連續的流體,這也與當前的目的無關。它只是指向一個確定的事實 : 官方科學對以太的構成至今一無所知。就讓科學稱它為物質,如果它喜歡的話;只需知道阿卡莎、或希臘人所稱的遍一神聖以太,並非現代物理學所知的任何物質狀態。它是在完全不同感知層面與存在層面上的物質,它既不能被科學儀器分析、也不能被欣賞、甚至不能被「科學想象力」構想,除非擁有者學習了神秘科學。接下來的事情證明了這個說法。

史泰羅清楚地展示了現代物理學的關鍵問題 (正如德·卡特法奇 De Quatrefages和其他幾個人類學、生物學等領域的人所做的那樣),在他們努力支持各自的假設和體系的過程中, 大多數傑出而博學的唯物主義者常常會說出最大的謬論。讓我們看看下面的例子。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拒絕「遠距作用」 (是以太或神秘主義的阿卡莎的基本原則之一) 然而,正如史泰羅公正地觀察到的那樣,沒有任何實質作用,『經過仔細研究,它並沒有歸結為「遠距作用」』;他證明了這一點。

根據洛奇 (Lodge) 教授的觀點 (《自然》,第二十七卷,第 304 頁),形而上學的論證是「無意識的訴諸於經驗」。 他補充說,如果這樣的經驗是不可想象的,那麼它就不存在,等等。用他自己的話來說 : —『... 如果一個高度發展的心智或一組心智,若發現一些相對簡單和基本內容的學說,是絕對不可想象的,那就是一個證據 ... 事物的不可想象狀態是不存在的,等等。』

因此,在他的演講接近尾聲時,洛奇教授指出,對凝聚力以及萬有引力的解釋『應該從威廉·湯姆森爵士的渦流原子理論中尋找。』 (史泰羅)

我們不必停下來追問,對於最初生命胚芽被流星或彗星墜落到地球上時,是否也適用這個漩渦理論 (湯姆森爵士的假設)。不過,但是洛奇先生可能會想起在同一本書《現代物理學概念》中,對他的演講的明智批評。作者在注意到上述倫敦教授引用的聲明後,問道 : 『渦流理論的元素是否是我們熟悉的、甚至可能是經驗過的事實 ? 因為如果它們不是,很明顯,該理論和說「遠距作用」假設無效的批評一樣令人厭惡。』(p. xxiv) 然後,有才能的批評家清楚地表明,以太不是如此,也永遠不可能是,儘管所有的科學主張都與之相反。因此,他就在不知不覺中打開了通往我們神秘教義的大門。正如他所說的那樣:—

『根據洛奇教授自己的明確聲明(《自然》,第 27 卷,305 頁),產生渦流運動的媒介是 : 『一個完全均勻的、不可壓縮的、連續的物體,不能分解成簡單的元素或原子:實際上,它是連續的,不是分子的。』洛奇教授在作了這一陳述之後, 又補充說 : 『沒有別的物體能使我們這樣描述,因此,以太的性質一定與普通物質的性質有所不同。』這樣看來,整個渦流原子理論在作為「遠距作用」的「形而上學理論」的替代物時,它基於這樣一種假設,即存在著一種物質媒介,是完全不為經驗所知的,且它的性質與普通物質有些不同。*因此,這一理論並非如所聲稱的那樣,把一個不熟悉的經驗事實,還原成一個熟悉的事實;相反的,而是把一個完全熟悉的事實,還原成一個不僅陌生,而且完全未知、未觀察到和不可觀察的事實。此外,在假定的以太介質中,所謂的渦流運動是 ... 不可能的,因為『在完全均勻的、不可壓縮的、因而是連續的流體中的運動,不是合理的運動。』... 因此,很明顯,無論渦流原子理論把我們引向何處,它肯定不會把我們引向物理領域的任何地方,或真實起因的領域。†我還要補充一點,因為所假想的未分化的‡和不可分化的介質,顯然是舊本體論概念的純粹存在的不自覺物化,這裡討論的理論具有不可理解的形而上學幻影的所有屬性。

【*『有點不同 !』史塔羅驚呼道。『這個「有點」的真正意義在於,所討論的媒介在任何可理解的意義上,都不是物質性的,沒有任何物質的性質。』物質的一切性質都依賴於差別和變化,而這裡所定義的「假設性」以太不僅沒有差別,而且也沒有差別和變化的能力—(讓我們補充一下是在物理意義上)。這證明了如果以太是「物質」,那麼它僅僅在精神上的感官是一種可見的、可觸摸的、存在著的東西;它確實是一個存在,但不屬於我們的層面:父親以太 (Pater Æther),或阿卡莎。】

【†對物質科學是真實起因,而對神秘主義者來說是虛幻的起因。】

【‡恰恰相反,從它離開其同質狀態的那一天起,它就非常「分化」。】

這確實是一個「幻影」,只有用神秘學才能理解它。從這樣的科學形而上學到神秘學之間幾乎沒有任何一步。那些認為物質的原子結構與其穿透性一致的物理學家, 很接近於能解釋神秘主義的最偉大的現象,而這現在被物理科學家和唯物主義者所嘲笑。柯西的「沒有延伸的物質點」是萊布尼茨 (Leibnitz) 的單子,與此同時,這是「眾神」和其他看不見的力量用以把自己裹在身體裡的材料 (參見下文,《眾神、單子和原子》)。將沒有延伸的「物質性」粒子的分解和重新結合,作為現象顯化的主要因素,至少對那些少數接受柯西先生觀點的科學家來說,應該是很容易表示有明確的可能性的。因為,通過簡單地把原子看作『相互施加引力和斥力的物質點,且力量因之間的距離而不同』來處理他們所謂的物質不可穿透性—法國理論家對此做出瞭解釋:『由此推論出,如果大自然的作者*樂於修改原子相互吸引或排斥定律的話,我們可能會立即看到最堅硬的物體互相穿透,而最小的物質粒子佔據巨大的空間,或者最大的質量縮小到最小的體積,整個宇宙似乎都集中在一個點上。』("Sept leçons de physique Générale",p. 38 ,Moigno edit)。

而那個「點」,在我們的感知和物質層面上是看不見的,對於能夠追溯它並看到它存在於其他層面的開悟者來說,是相當可見的。

【*對於一些神秘主義者來說,認為大自然的作者就是大自然本身,它與不可分割與無區別,因此,那些熟悉大自然的神秘法則、並知道如何在以太中改變和激發新的狀態的人,可以—並非修改法則,而是同樣的按照那些不變的法則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