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序文

來自史前時期的書頁。

一份古老的手稿呈現在作者眼前,是由一組棕櫚葉,經過某種特殊的未知過程,使其不透水、不透火、不透氣。在第一頁是一個潔白無瑕的圓盤在暗黑色的背景中。在下一頁是相同的圓盤,但有一個中心點。關於第一頁,學生知道這代表永恆中的太陽系,處於仍然沈睡的能量重新覺醒之前,這股能量在後來的系統中是「話語」的散發物。那個潔白的圓盤代表在沈睡期 (Pralaya ) 的空間永恆,而其中的點代表著分化的開始。這是在「世界蛋」 (見第二部分《世界蛋》) 中的,而「世界蛋」中的胚芽將變成宇宙、一切、與無限、週期性的太陽系,而這個胚芽是週期性且輪流的潛伏與活躍。這一個圓圈是神聖的統一性,一切從其發出,一切又返回至它。它的圓周表明了抽象的、永遠無法辨認的「臨在」,以及它的平面,也就是普遍靈魂,儘管這兩者是一體的;且它是因人類局限的思維視角,所被強行限制的符號。只有圓盤的表面是白色的,四周是黑色的背景,清楚地表明它的平面是唯一的知識,雖然它仍然是暗淡和模糊的,但是可以被人類得到的。正是在這個平面上開始了顯化期的顯化; 因為神聖思想*在這靈魂的沈睡中、也就是沈睡期期間,在其中隱藏著每一個未來的宇宙進化論神譜的計劃。

【* 有必要再一次提醒讀者,「神聖思想」這個詞,就像「普遍心靈」一樣,不能被視為模糊地影射一個類似於人類所展示的智力過程。根據馮·哈特曼 (von Hartmann) 的說法,「無意識」通過「超越所有意識的靈視力智慧」達成了巨大的創造計劃,或者更確切地說是進化計劃;以吠檀多的語言,這意味著絕對智慧。只有那些意識到直覺是如何遠遠高於推理思維的緩慢過程的人,才能對於超越了時間空間的絕對智慧形成最模糊的概念。正如我們所知,心靈可以分解為不同的意識狀態,具有不同的持續時間、強度、複雜性等;而所有的一切,在最終停留在感觀上,而這又是幻覺。再重複一次,感官必然是有限的。正統有神論的人格化的神會進行感知、思考和受情感的影響;他懺悔並感到「強烈的憤怒」。 但是,這種心智狀態的概念顯然涉及一個無法設想的假設,即假設這種興奮刺激的外部性;更不用說,我們不可能將「不變」的性質歸於這樣的一個存在,因為他的情緒隨著他所管理的世界中的事件而波動。因此,認為這種人格化的神是不變的、無限的觀念是沒有心理學意義的,更糟糕的是,是沒有哲學意義的。】

它是遍一生命,永恆的、看不見的**、無所不在的**、無始無終的、在其規律的顯化中具週期性,在顯化期之間,又籠罩著非存在的黑暗神秘;是無意識,但又是絕對意識;不可認知的,但是唯一自我存在的現實;確實,『在感知上是混沌,在理智上是太陽系。』 它唯一的絕對屬性,即它自己,是永恆的、不停的運動,用神秘術語來說,叫做「大氣息」*,它是宇宙永恆的運動,某種意義上是無限的、永遠存在的「空間」。靜止的東西不可能是神聖的。事實上,在普遍靈魂中沒有任何事物和現實是絕對靜止不動的。

【*柏拉圖證明了自己是一個啟蒙者,當他在《克拉底魯篇》中說「神」 (theos) 是由動詞「移動」、「奔跑」 (theein) 衍生而來;正如第一個觀察天體運動的天文學家稱行星為眾神 (theoi) 。 (見第二部,《十字和圓的象徵》) 後來,這個詞又產生了另一個詞「神的氣息」 (aletheia) 。 】

大約在公元前 500 年,德謨克利特 (Democritu) 的導師洛伊契普斯 (Leucippus) 堅持認為,空間中永遠充滿了由不間斷運動所驅動的原子,而原子在適當的時候會被產生;當這些原子聚、旋轉運動,並通過相互碰撞,將產生橫向運動。伊壁鳩魯 (Epicurus) 和盧克萊修 (Lucretius) 教的是同樣的東西, 除了在原子的橫向運動中加入了親和力的概念,這是一種神秘的教義。

從人類繼承遺產之初,從他所居住的地球的建築師首次出現起,這個未顯化的只在其哲學方面被認識與考慮,也就是普遍運動,是大自然中創造性氣息的震顫。神秘主義將「遍一存在」總結為:『 是一種神秘的、活躍 (或移動) 的,而對這種看不見臨在的永恆見證是濕氣。』這三元組包括並且是每一個大自然現象的起因。* 太陽系內在的運動是永恆而不斷的;而太陽系運動 (可見的或受知覺支配的) 是有限的、週期性的。作為一種永恆的抽象,它是永恆臨在的; 作為一種顯化,無論是在前進的方向上,還是在相反的方向上,它是有限的;兩者是連續重建過程的最初和最末。太陽系的本體與現象世界的因果關係無關。只有當我們提到太陽系內在的靈魂,即永恆神聖思想中的理想太陽系,我們才能說: 『它從來沒有開始,也不會有結束。」關於它的身體或太陽系組織,雖然不能說它有第一個構造、或將會有最後一個,但在每一個新的顯化期,它的組織可以被認為是該形態的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因為它每次都會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進化...…

【* 唯名論者與伯克利 (Berkeley) 爭論說『不可能形成任何與物體的運動不同的抽象運動觀念。』 (《人類知識原理》「*Prin. of Human Knowledge*,」 *Introd*., *par.* 10) 他們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那個產生運動的物體是什麼?是物質嗎?那麼你是一個人格化的神的信徒?』等等。這一點將在本書的附錄中得到進一步的回答;與此同時,我們主張身為概念論者的權利, 反對羅塞里尼 (Roscelini) 關於唯實論唯名論的唯物主義觀點。愛德華·克洛德 (Edward Clodd) 作為它最能幹的倡導者之一,說:『科學有揭示了任何削弱或反對古老言論嗎?在這些言論中,所有宗教的本質被賦予了,無論是過去的、現在的還是將來的:行公義,愛憐憫,在你神面前存謙卑的心。』只要神這個詞,不是用來表達當前作為神學支柱的原始擬人主義,而是表達宇宙生命**和運動**的象徵性概念;在現象的連續存在中,知道它的物質秩序,就能知道時間,知道過去,現在和將來;而若從從道德上知道它, 就知道在人類意識中過去、現在和將來。(參見《科學與情感》 (「Science and the Emotions.」) 。1885 年 12 月 27 日,在倫敦芬斯伯里 (Finsbur) ,南廣場教堂發表的演說。) 】

就在幾年前,就有人聲明:--

『密傳的教義教導,像佛教和婆羅門教甚至卡巴拉,有一個無限的和未知的本質存在於所有的永恆,並在有規律的和和諧的演替是活躍的或消極的。在摩奴 (Manu) 的詩意措詞中,這些情況被稱為梵天 (Brahma) 的「白晝」和「黑夜」。不是「清醒」就是「睡著」了。自性論者 (Svabhavikas) 或稱最古老的佛教學派 (仍然存在於尼泊爾) 的哲學家,只思考這種「本質」的活躍情況。他們稱其為「自性」 ( Svabhavat) ,並認為將抽象的、消極狀態下的「不可知」力量進行理論化是愚蠢的。因此,他們被基督教神學家和現代科學家都稱為無神論者,因為他們都無法理解他們哲學的深刻邏輯。前者不允許有其他的神,而他們的神是擬人化的次級的力量,它們創造了可見的宇宙,並成為基督教徒的擬人化的神:男性耶和華 (Jehovah) ,在雷電中咆哮。反過來,理性主義的科學把佛教徒和自性論者稱為古代的「實證主義者」。如果我們片面地看待後者的哲學,那麼我們的唯物主義者或許這方面是對的。佛教徒堅持認為,世界上沒有**創造者,**只有無窮無盡的創造力,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永恆的基質

,其本質是不可理解的。因此,對於任何真正的哲學家來說,這都不是一個能夠思考的對象。蘇格拉底總是拒絕討論宇宙存在的奧秘,然而也沒有人會想到要控告他是無神論,除了那些決心要毀滅他的人之外。《秘密教義》說道,在開啓一個活躍的時期時,這種神聖本質從內向外與從外向內擴展,遵循永恆不變的法則, 而現象的或可見的宇宙是一長鏈的宇宙力量的最終結果,因而逐步開始運動。以同樣的方式,當回到消極的狀態恢時,神聖本質的收縮就發生了,而先前創造的工作就逐漸地和逐步地撤銷了。可見的宇宙逐漸分解,物質四散;孤獨而唯一的「黑暗」,又一次在「深淵」的表面上孕育。用秘密之書裡的一個比喻,更清楚地表達了這個思想:「未知本質」的呼氣產生了世界;而吸氣會使它消失。這一過程從亙古以來一直在進行,我們現在的宇宙不過是無窮無盡的系列之一,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 (參見《揭開伊希斯的面紗》;還有第二部分《梵天的白晝與黑夜》)

這段話將在目前的作品中盡可能地加以解釋。雖然現在看來,它對東方學家來說並不是什麼新的東西,但它密傳的解釋可能包含了許多西方學生至今完全不知道的東西。

第一個插圖是一個普通的圓盤◯ ,符號中的第二個圖示是⊙,圓盤上有一個點,代表永恆本性的週期顯化的最初分化,也代表無性和無限的『阿底提 (Aditi) 在「那」之中』(《梨俱吠陀》);盤中的點,或稱抽象空間中的潛在空間。在它的第三個階段,這個點被轉換成一個直徑,變成⊖。它現在象徵著一個神聖無瑕的「母親—大自然」在涵蓋一切的絕對無限之中。

當橫直徑與垂直線相交時⊕,它就變成了塵世的十字。人類已經達到了第三個根種族;這是人類生命起源開始的標誌。當圓周消失,只留下+,這是人類落入了物質的標誌,並開始了第四種族。圓圈內的十字象徵著純粹的泛神論;當十字沒有內接在圓上時,它就變成了陽物。它如圓內的 T (TAU) 或者圓內的「雷神之錘」、 耆那教十字、或稱卐字有著同樣的意思,但也有其他的意思 。

第三個符號 (由水平直徑線分成兩個圓) 是創造性大自然 (仍然是消極的,因為是陰性的) 的最初顯化。人類與生育有關的第一個模糊的概念是陰性的, 因為人類瞭解他的母親比他的父親更多。因此,女性神靈比男性神靈更神聖。大自然因而是陰性的,在某種程度上,是客改以的和有形的;而使其結成果實的精神原則則是隱蔽的。通過在圓圈中的水平線加入一條垂直線,T 字母 (tau) 最古老的形式就形成了。這符號象徵第三根種族直到它象徵性墮落的那一天,即自然進化發生的性別分離。此時這個圖形變成了 ⦶,此時這個圓圈或稱無性生命被修改或分離,這是一個雙重的符號。隨著我們第五種族人種的到來,它在符號學上成為成為最早形成的人種的陽物 (sacr') 與在希伯來語的女陰 (n'cabvah) *;接著, 它變成了埃及的☥ (生命的符號),後來又變成了金星的符號♀ 。然後變成卐字 (雷神之錘,或者現代的「赫爾墨斯十字」),完全脫離了它的圓圈, 因此變成了純粹的陽物。卡利時代的神秘符號是顛倒過來的五角星⛧,因而是人類巫術的標誌,它的兩個點 (角) 朝向天空,這是每個神秘學者都會認出「左手途徑」之一的位置,用於儀式魔法。†

【*參看那部啟示性著作《量測之源》(The Source of Measures),作者在書中解釋了單詞 sacr 的真正含義,是「神聖」 (sacred) 、「聖禮」 (sacrament) 的字根;這些已成為「神聖」 (holy) 的同義詞,儘管其本意是純粹是陽物崇拜的! 】

【†西方數學家和一些美國的卡巴拉主義者告訴我們,在卡巴拉中,『耶和華名字的數值加起來是一個圓的直徑。』 再加上耶和華是第三個質點 (Sephiroth) 理解 (Binah) ,是一個陰性的字,因此你就有了開啓奧秘的鑰匙了。 這個名字在《創世紀》的第一章中是雌雄同體的,而後通過某種卡巴拉主義的轉變,變成了完全男性化、該隱的和陽物崇拜的。在異教眾神中選擇一個神,並將其作為一個特定的國家神,將其稱為「獨一活躍的神」、「眾神之神」, 然後宣佈這種崇拜一神論,並沒有把它變成那遍一原則,其『統一性不允許繁衍、變化或形體』;尤其是在陽物神的情況下,正如耶和華現在所被證明的那樣。】

希望在細讀這部作品的過程中,能夠修正大眾對泛神論的錯誤看法。把佛教徒和不二論 (Advaitee) 神秘主義者視為無神論者是錯誤和不公正的。哲學家或多或少都是邏輯學家,他們的異議和論點都是建立在嚴格的推理基礎上的。的確,如果印度教徒的 (Parabrahmam) 可以被看作是其他國家隱藏的、無名神的代表, 那麼這個絕對原則將會被發現是所有其他複製品的原型。不是「神」,因為它不是一個神靈。《蛙氏奧義書》 (2.28) 解釋說:『它是那至高的,也是那非至高的 (paravara) 。』作為起因是「至高的」, 作為結果是「非至高的」。僅僅是一種「無二的真實」,是涵括一切的宇宙,更確切地說,是無限的宇宙空間,當然是在最高的精神意義上。 (中性) 是不變的、純粹的、自由的、未腐朽的最高根源,是「遍一真實的存在勝義實在 (Paramarthika) 」 ,而絕對的智能意識 (Chit、Chaitanya) 不可能是一個認知者,『因為「那個」不可能有認知的對象。』 火焰能被稱為的本質嗎? 這本質是『宇宙的生命,而可見的火與火焰是毀滅、死亡和邪惡。 』『 火焰摧毀了一個阿羅漢的身體,而它們的本質使他不朽。(《菩提末》 (Bodhi-mur) ,第二部。) 商羯羅說:『對於絕對精神的認識,就像太陽的光輝,或火中的熱一樣, 除了絕對本質本身之外,別無它物。』 「它」是「精神」, 不是火本身;因此,『後者的屬性,熱或火焰,不是精神的屬性,而是精神在作為無意識起因時的屬性。』以上這句話,不是後來出現的玫瑰十字會哲學的真正關鍵嗎? 簡單地說,就是在無限和永恆中太陽系的集合,是「那個」 和「這個」,且不能套用分配性的聚合。*『在一開始「這個」是本體, 只有一個。』(《他氏奧義書》); 偉大的商羯羅解釋說,「這個」指的是宇宙 (Jagat);而「在一開始」的意思是在現象宇宙的繁衍之前。

因此,當泛神論者呼應《奧義書》時,就像在《秘密教義》中那樣,他們聲明「這個」無法創造,並不否認一個創造者,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個創造者的集體集合;而只是在邏輯上拒絕將「創造」歸於一個「無限原則」,尤其是形成有限物。對他們來說,是消極的,因為它是一個絕對起因,無限制的「解脫」 (Mukta) 。而有限的全知全能無法達成後者,因為它們仍然是屬性 (映像在人的知覺中) ;因為,是「至高的一切」,是永遠不可見的精神和大自然的靈魂,是不變且永恆的,沒有任何屬性;「絕對」很自然地排除了有限或有條件的概念與它的任何聯繫。如果吠檀多學者假定其屬性僅僅屬於其散發物,稱其為「自在天 (Iswara) 加上幻覺 (Maya) 」和無明 (Avidya,是不可知論,而非無知) ,那麼在這個概念中很難找到任何無神論。†既然在一個被認為是無邊際的宇宙中,既不可能有兩個無限,也不可能有兩個絕對, 那麼這種「自我存在」就很難被設想為是個人創造的。在有限「存在」的意義和感知中,「那個」是「存在」;而在這個意義上,那是唯一的「存在性」 (BE-NESS) ;因為,在這「一切」裡面隱藏著與它同永恆的、同時期的散發物或稱內在輻射,而當這些週期性地變成梵天 (「男—女」的力量) 時,它就會變成或擴展自身成為顯化的宇宙。那羅延 (Narayana) 在 (抽象的) 空間之水上移動, 被他轉化為由他移動的具體物質之,他現在變成了顯化的話語 (WORD) 或邏各斯 (Logos) 。

【*參見雅各布少校 (Major G. A. Jacob) 的《吠檀多菁華》"Vedanta Sara";以及《桑迪利亞的格言》"The Aphorisms of S’andilya",由考威爾 (Cowell) 翻譯,第 42 頁。】

【†然而,帶有偏見和相當狂熱的基督教東方學家,想要證明這是純粹的無神論。為了證明這一點,看看雅各布少校的《吠檀多菁華》。然而,整個古代都在呼應這一吠檀多思想:—

『每個確實憑藉神聖本性,是不朽時代本質以及享受平和。』 (Omnis enim per se divom natura necesse est Immortali aevo summa cum pace fruatur.) 】

正統的婆羅門最反對泛神論和不二論的人,並稱他們為無神論者;如果摩奴在這方面有任何權威的話,正統的婆羅門被迫接受梵天 (造物者) 的死亡,當這個 (創造力的) 神的每一個「年代」(100 個神聖年,用我們的年份需要15 位數) 結束的時候會死亡。然而,他們當中每一個哲學家只會把這種「死亡」作為一種暫時的從存在的顯化層面上消失,或作為一種週期性的休息。

因此,對於上述原則,神秘主義者與吠檀多不二論的哲學家們意見一致。它們顯示了在哲學基礎上不可能接受絕對的「一切」會創造或甚至進化「金蛋」的觀念, 據說它進入金蛋是為了把自己變成梵天,也就是造物者,他後來擴展自己成為眾神和所有可見的宇宙。他們說絕對統一性不可能過渡到無限;因為無限的前提是「某物」的無限延伸,以及那「某物」的持續時間;而「遍一一切」就像空間—這是它在地球上或我們存在的層面上唯一的智力和物質表象,既不是感知的主體,也不是感知的客體。如果一個人能設想永恆無限的一切無所不在的統一性,而不是存在於永恆、並通過週期性顯化成為一個多元的宇宙或一個多重的人格,那統一性就不再是一了。洛克 (Locke) 認為「純粹空間既不能抵抗也不能運動」—這是不正確的。空間既不是「無限的虛空」,也不是「有條件的充實」,而是兩者兼而有之:存在於絕對抽象的層面上, 是永遠無法辨認的,這對於有限的心智來說是虛空*;對於幻覺性的知覺來說是充實 (Plenum) ,是所有一切的絕對容器,無論顯化或未顯化:因此,它是「絕對的一切」。基督教使徒的『 我們在裡面生活、移動、有我們的存在』,和印度教聖人的『宇宙住在梵天 (梵天) 裡,從那裡來,並將回到那裡:』對於「 (中性) 」是未顯化的,是處於隱藏中的宇宙;而梵天是顯化的,是邏各斯,形成在正統教條中象徵性的「男性-女性」†。「使徒-啟蒙者」和聖人的既是不可見的也是可見的「空間」。在神秘的象徵主義中,空被稱為『七層皮永恆「母-父」』。 它是由它未分化的到它的分化表面的七層組成。

【*兩位主要神靈梵天毗瑟奴的名字,在很久以前就暗示了它們神秘的含義。前者「梵天」 (Brahmam, or Brahm) 的詞根是從「成長」或「擴張」 (Brih) 這個詞中衍生出來的 (參見《加爾各答評論》 (Calcutta Review) 第 16 卷)。,14 頁);至於後者毗瑟奴 (Vishnu) ,來自詞根「滲透」 (Vis) ,也就是進入本質的性質;「梵天-毗瑟奴」是這無限的「空間」,而其中的眾神、聖人、摩奴,以及這個宇宙中的所有一切都是效力 (Vibhutayah) 。】

【†請參閱摩奴如何描述梵天將他的身體分成男性和女性,後者是女性瓦克 ( Vach) , 他在瓦克身上創造了維拉傑 ( Viraj) ,請將此與《創世紀》的第二、三、四章的神秘主義相比較。】

密傳的《森札爾教義問答》 (Senzar Catechism) 問道:『什麼是那個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存在,無論宇宙是否存在,也無論眾神是否存在?』。答案是—「空間」。

我們拒絕的不是大自然中遍一未知永恆存在的,也不是隱藏的大自然,而是人類教條的神和他人性化的「話語」。在他無限的自負、與生俱來的驕傲和虛榮心中,人類用他在自己小小的大腦結構中找到的材料、用他那褻瀆神靈的手自己塑造了它,並把它強加給人類以作為源自未顯露「空間」的直接啓示*。神秘學者接受啓示是來自神聖但仍是有限的存在,是顯化的生命,而不是來自不可顯化的遍一生命;從那些被稱為原人禪那佛 (Dhyani-Buddhas) 、或稱禪那主 (Dhyan-Chohans) 、印度教徒的「聖人—生主」 (Rishi-Prajapati) 、 埃洛希姆 (Elohim) 或「神之子們」的實體,是所有民族的行星神靈,並成為了人類的眾神。他還提到了「本初力量」 (Adi-Sakti) ,是原初質† (Mulaprakriti) 的直接散發物;原初質是「那個」的永恆根源,也是作為創造性起因的梵天的女性面向,以普遍靈魂阿卡莎 (A'kasic) 形式出現—在哲學上作為幻覺,是人類幻覺的起因。但這種觀點並不妨礙他相信它的存在,只要它在一個大顯化期 (Mahamanvantara) 持續存在;又或者可以應用阿卡莎 (原初質的輻射) †於實際目的,作為「世界靈魂」與所有的自然現象連接,不管是對科學來說是已知或未知。

【*在本世紀末神秘主義確實盛行。在最近出版的許多其他作品中,我們會特別推薦一個給理論神秘主義的學生,他們不願冒險超越我們特定的人類層面。這本書名叫《生活和宗教的新面貌》 (New Aspects of Life and Religion) ,作者是亨利.普拉特 (Henry Pratt) 醫學博士。書中充滿了神秘的教條和哲學,儘管後者內容有限;在書的最後幾章中,似乎是一種有條件實證主義精神。無論如何,把空間說成「未知的第一因」是值得引用的。『這種未知的東西,因此被認為是簡單統一性的主要體現、並與之相一致,是不可見與摸不著的』— (抽象的空間,確實) ;因為不可見與摸不著,所以無法辨認。這種無法辨認的性質, 使人誤以為它只是一種單純的虛空,只是接收性的能力。但是,即使把空間看作是絕對的虛空,也必須承認,空間要麼是自我存在的、無限的、永恆的,要麼在它的外面、背後、之外有一個第一因。

『然而,如果能找到這樣的原因並加以定義,這只會導致把產生於空間的屬性轉移到這個原因上,從而只會把最終起源的困難向前推一步,而不會獲得關於主要原因的額外見解。』(第 5 頁)。

這正是一個擬人化創造者的信徒們所做的事情,他是一個宇宙外的神,而不是宇宙內的神。普拉特先生大部分主題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展示了古老的卡巴拉主義思想和理論:大自然神秘主義的「新面貌」。 然而,空間被視為「實質的一體性」、「生命的活躍之源」,是「未知的無因之因」,這是神秘學中最古老的教條,比希臘和拉丁世界的「父親—以太」 (Pater-AEther) 早幾千年。這句話也是如此:『力量物質,作為空間效力,是不可分割的,是未知事物未知展示者。』它們都存在雅利安哲學中,藉由毗首羯摩天 (Visvakarman) 、因陀羅 (Indra) 、毗瑟奴等來形象化。在這些作品中,它們仍然以非常哲學的方式,在許多不同尋常的方面被表達出來。】

【†相對於物質的顯化宇宙,原初質 (Mulaprakriti) 這個術語 (來自「根」 ( Mula) 和「本質」 (prakriti) ),或稱未顯化的原初物質,被西方煉金術士稱為「亞當的土」 (Adam’s Earth) ,被吠檀多學者套用於「梵」。物質在宗教形而上學中是雙重的,在神秘的教導中是七重,就像宇宙中的其他一切一樣。根據《白螺氏奧義書》第 8 章和《薄伽梵往世書》的記載,它作為原初質,是未分化的和永恆的;而作為顯化物 (Vyakta) 時,它變得分化和有限制的。《博伽梵歌四講》 (Four Lectures on the Bhagavad Gita) 的作者在談到原初質時說:「從其 (邏各斯) 客體觀點來看, 在它看來就是原初質… 當然,這個原初質對它來說是物質的,就像任何物質客體對我們來說都是物質一樣…是一種無限制的絕對真實,而原初質是拋在其上的一種面紗。』(《神智學者》 (Theosophist) ,第八卷,第 304 頁)。】

世界上最古老的公開宗教是印度、古波斯 (Mazdean) 和埃及;而在密傳上,宗教的根源或基礎是同樣的。這一切的結果接著是迦勒底,現在完全被世人所遺忘了, 除了考古學家目前所描繪的殘缺的賽伯伊主義 (Sabeanism) ;然後,跳過一些將會在後面被提到宗教,之後是神秘的猶太教,如卡巴拉,遵循巴比倫瑣羅亞斯德教 (Magism) 的路線;在公開教義上,如《創世紀》和《摩西五經》中,是一個寓言傳說的集合。《創世紀》的前四章若隨著《光輝之書》 (Zohar) 的註解閱讀,會發現這些是此世界的宇宙進化論一個高度哲學化篇章的片段。(見第三部、《秘密知識》 (Gupta Vidya) 和《光輝之書》。) 在象徵性的偽裝下,它們是一個童話,是科學和邏輯方面的一根醜陋的刺,是業力的明顯結果。讓他們作為基督教的序幕是猶太教祭司們 (Rabbis) 殘酷的報復,他們更清楚《摩西五經》的含義。這是一次無聲的抗議,反對他們的迫害,而猶太人現在肯定比傳統的迫害者要好。在我們繼續闡述普遍教義時,上述公開教義信條的解釋也將變得更加明朗。

《神秘教義問答》包含以下問題和答案:

『那永遠存在的是什麼?』『空間,永恆的 「無父母」 (Anupadaka) *。』『那過去永遠存在的是什麼?』『在根源裡的胚芽。』『那永遠來來去去的是什麼?』『大氣息。』『那麼,有三個永遠嗎?』『不,這三個是一體的。那現在永遠是、過去永遠是、未來永遠是與永遠成為得東西,

是一體的:而這就是「空間」。』

『解釋一下,歐!弟子。』—『遍一是不間斷的 (環) 且沒有圓周的,因為它不在特定地方與無處不在;遍一的無邊無際平面,只有在顯化時期才顯化一條直徑;遍一是不可分割的點,在那些時期中,到處都可感知它,但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它;它是那垂直也是那水平的,是父親母親,是父親的頂峰和基礎,是母親的兩個極端,在現實中沒有到達任何地方,因為遍一,也是中的無數環。是在黑暗裡的,在光明裡的黑暗:「是永遠的氣息」。「當它無所不在時,它從外面向內發展;當它不在任何地方 (即幻覺†,其中一個中心‡) 時,它從裡面向外發展。它擴張和收縮 (呼氣和吸氣) 。當它擴張時,母親散開和擴散;當它收縮的時候,母親就收回和聚集。這就產生了顯化期沈睡期的週期,也就是進化解體的週期。胚芽是不可見且熾熱的;而根源 (圓的平面) 是冷的;但在進化顯化期期間,她的外衣是冷和發光的。熱的氣息父親,他吞噬多面元素 (異質) 的後代;而留下單面的元素 (均質) 。冷的氣息母親,她孕育、形成、生產他們,並將它們帶回她的懷抱,以在黎明時 (「梵天的白晝」或稱顯化期) 加以改造……』

【*意思是「無父母的」—看下方更多解釋。】

【†神秘哲學把每一個有限的事物看作是幻覺 ( Maya,或稱因無知而產生的幻覺) ,每一個宇宙內的行星和物體必須被這麼看待,因為他們是組織的東西,因此是有限的。因此,在句子的第一部分中, 『它從外面向內發展, 等等』 這句話指的是顯化期的黎明,或者是在大自然每一種化合物 (從行星到分子) 完全週期性地分解、成為其最終要素或元素之後,所發生的偉大再進化;在它的第二部分,指的是部分或局部的顯化期,它可能是一個太陽或甚至是一個行星顯化期。】

【‡「中心」是指能量中心或宇宙焦點;當所謂的「創造」或行星的形成,是由神秘主義者所謂的「生命」和科學所謂的「能量」的力量來完成的,然後這個過程從內向外就開始了,每個原子據說都包含著神聖氣息的創造性能量。因此,在一個絕對的沈睡期之後,或者說當存在之前的材料僅僅是由遍一元素組成,且氣息「無所不在」時,後者從外向內進行:在一個次級的沈睡期時,一切都保持原狀,舊像月球一樣處於低溫狀態;而在這之後,在顯化期期的第一次震顫中,一顆或多顆行星就會從內向外開始復活。】

為了使一般讀者更清楚地瞭解,必須說明神秘科學認識到有七種宇宙元素:四種完全是物質的,第五種 (以太) 是半物質的,而它將在我們第四輪次結束時在空氣中可見,並在第五輪次的整個過程中凌駕其他的。剩下的兩種則完全超出了人類的認知範圍。不過,後者將在這一輪次第 6 和第 7 種族中出現,並將分別在第 6 和第 7 輪次中為人所知。*這七種元素及其無數的子元素 (遠遠多於科學已知的子元素) 僅僅是遍一與唯一元素限制性修飾和它的各個方面。後者不是以太,†甚至不是阿卡莎,而是這些的來源第五種元素,現在被科學自由地提倡,不是由艾薩克· 牛頓爵士提出假說中的以太 (Ether) 。雖然他叫它這個名字,但在他的腦海裡,它可能與以太 (AEther) 有關,即古人所謂的「父親-母親」。 正如牛頓直覺地說的那樣 : 『大自然是一個永恆循環的工作者,從固體中產生液體,從揮發中產生固定的東西,從固定中產生揮發,從粗糙中產生精細,從精細中產生粗糙……因此,也許一切事物都起源於以太。』(《假說》 (Hypoth) ,1675)

【*在思想的進化週期中,注意到古代思想是如何反映在現代思考中是有意思的。赫伯特.斯賓塞 (Herbert Spencer) 先生在他的《第一原則》中寫了一段話時 (第 482 頁) ,是否讀過並研究過古代的印度教哲學家,或者是一種獨立的內在感知的一閃使他一半正確,一半錯誤地說:『運動與物質的數量是固定的 (?) ,運動導致物質分布的變化,看起來在任何方向都達到極限 (?) 因此,不可摧毀的運動需要一個反向分布。顯然,普遍共同存在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在整個宇宙的所有微小變化中都需要節奏,在整個宇宙的變化中也需要節奏,同時在它的整體變化上也需要節奏—而現在產生一個不可估量的時期,在此期間,吸引力佔主導地位,引起普遍集中;然後是一個不可估量的時期,在此期間,排斥力佔主導地位,引起普遍擴散—交替的進化和溶解的時代。』】

【†無論物質科學對這一主題的看法如何, 神秘科學多年來一直在教授阿卡莎,而以太是它最粗大的形式。阿卡莎是第五普遍普遍宇宙原則 (它與人類的心靈 (Manas) 相對應,心靈是由其發展而來),在宇宙的尺度上,是一種輻射的、冷卻的、傳熱的可塑物質,它物質性質是創造性,在最粗大的方面和部分是關聯性的,在它的高等原則上是不可改變的。在前一種情況下,它被稱為次根源;當它結合輻射熱,它使「死去的世界恢復生命」。在高等的方面,它是世界的靈魂;在它低等的方面,是毀滅者。】

讀者必須記住的是,我們給的這些詩節只討論了我們自己行星系統的宇宙演化論,以及在太陽沈睡期之後它周圍可見的東西。關於普遍太陽系進化的秘密教導不能被給出,因為它們不能被這個時代的最高頭腦理解,而且似乎很少有啟蒙者、甚至是最偉大啟蒙者被允許去思考這個問題。此外,老師們公開表示,即使是最高的禪那主,也從未穿透邊界之上的奧秘,此邊界將數十億太陽系與所謂「中央太陽」分開。因此,這這裡給出的內容,只與我們可見的太陽系有關,且在「梵天之夜」之後。

在讀者開始思考作為本書基礎的《德基安之書》中的章節之前,絕對有必要讓他熟悉幾個基本概念,這些概念貫穿他所關注的整個思想體系,並且作為其基礎。這些基本思想數量不多,因此,對其後一切思想的理解取決於對這些基本思想是否清晰理解; 因此,在開始細讀作品本身之前,不我們要求讀者先熟悉它們。

《秘密教義》確立了三個基本命題:—

(a) 一個無所不在的永恆的無限的不變的原則,在這一原則上,一切推測都是不可能的,因為它超越了人類概念的力量,只會被人類的任何表達或比喻所矮化。它超出了思想可達範圍和能力,用《蛙氏奧義書》 的話來說:『不可思議和無法形容。』

為了使一般讀者更清楚地瞭解這些思想,讓他以這樣的假設出發:有一種絕對的實在,它是在一切顯化、有條件存在之前。這種無限永恆起因,是「一切過去、現在或將來」的無根的根源,並且只在當前歐洲哲學的「無意識」和「不可知」中模模糊糊地表達出來。它當然是沒有任何屬性的,本質上是與顯化的有限存在沒有任何關係的。它是「存在性」 (be-ness ,梵文Sat) 而不是「存在」,而且是超越一切思想和推測的。

這種「存在性」在《秘密教義》中有兩方面的象徵意義。一方面,是絕對的抽象空間, 代表著純粹的主體性,這是一個人的頭腦都無法從任何概念中排除、也無法自行設想的東西。另一方面,則代表無限意識的絕對抽象運動。甚至我們的西方思想家也已經表明,意識對我們來說是不可想象的,除了變化之外;而運動最能代表變化,這是它本質的特徵。「遍一實在」的後一個方面,也用「大氣息」這個術語來象徵;這個象徵足夠生動,不需要進一步說明。因此,《秘密教義》的第一個基本公理就是這個形而上學的「遍一絕對」—「存在性」以有限智力的神學三元組 (Trinity) 作為象徵。

無論如何,在這裡給出一些進一步的解釋,可能對學生會有幫助。

迄今為止,赫伯特·斯賓塞 (Herbert Spencer) 已經修改了他的不可知論,主張「第一因」*的性質,而神秘主義者則更合乎邏輯地從「無因之因」,「永恆的」和「不可知的」中得出第一因,可能在本質上和我們內心湧起的意識是一樣的: 簡而言之, 瀰漫在太陽系中的非個人實在是思想的純粹本體。他這一進步敘述使他非常接近密傳和吠檀多信條。†

【*「第一」的前提必然是『第一個誕生』、『在時間、空間和等級上第一個』—因此是有限的和有條件的。「第一」不可能是絕對的,因為它是一種顯化。因此,東方神秘主義把抽象一切稱為「無起因的遍一起因」稱為「無根源之根源」,並把「第一因」限制在「邏各斯」上,按照柏拉圖賦予這一術語的意義。】

【†舒巴羅 (Subba Row) 先生《博伽梵歌四講》,《神智學者》,1887 年 2 月。】

(遍一實在絕對者) 是絕對意識的領域,此本質與有條件存在毫無關係;而有意識的存在是一種有條件的象徵。但是,一旦我們在思想中從這絕對否定 (對我們來說) 出來,二元性就會在精神 (或意識) 與物質主體客體的對比中出現。

然而,精神 (或意識) 和物質不是獨立的實在,而是絕對者 () 的兩個面向或方面,它們構成了主體或客體有條件存在的基礎。

把這個形而上的三元組看作是一切顯化的根源,大氣息就具有宇宙前理念的性質。它是力量和所有個體意識的本源,並在宇宙進化的廣闊藍圖中提供指導的智能。另一方面,宇宙前根源基質 (原初質) 是絕對者的一個方面,構成大自然所有客體層面。

正如宇宙前理念是所有個體意識的根源一樣,宇宙前基質也是物質的基礎,而物質有著不同的分化等級。

因此,很明顯的,絕對者的這兩個方面的對比對於「顯化宇的宙」的存在是至關重要的。若沒有宇宙基質宇宙理念不能顯化為個體意識,因為只有通過物質的載體*, 意識才會以「我就是我」的形式湧現出來,形成一個物質基礎,是在進化的某一複雜的階段,有必要透過集中普遍心靈的射線來達成。同樣的,若沒有宇宙理念宇宙基質將仍然是一個空洞的抽象,而意識也不會隨之出現。

因此,「顯化的宇宙」被二元性所滲透,而二元性可以說是它作為「顯化」存在的要素。

【*梵語叫「載體」 (Upadhi) 。 】

但是,正如主體和客體、精神和物質的對立兩極,只不過是遍一統一性的不同方面,在其中它們被綜合了起來,所以,在顯化的宇宙中,有「那個東西」把精神和物質聯繫在一起,把主體和客體聯繫在一起。

這某個東西,目前西方的思辨還不知道,而被神秘主義者稱為宇宙電 (Fohat) 。它是作為「橋梁」,讓存在於「神聖思想」中的「理念」印記在宇宙基質上,以成為「大自然的法則」。因此,宇宙電是宇宙理念的動力能量;或者,從另一方面來看,它是智能媒介, 是所有顯化的引導力量, 讓「神聖思想」 通過顯化世界的建築師禪那主們*傳播和顯化。因此,我們的意識來自於精神或稱宇宙理念;從宇宙基質產生無數載體,是意識用以個體化並達到自我意識或稱反思意識; 而宇宙電,在其各種顯化中,是心靈物質之間的神秘聯繫,是將每一個原子電化賦予生命的活力原則。

下面的總結將為讀者提供一個更清晰的思路。

(1) 絕對者;吠壇多的或遍一實在 (SAT) ,正如黑格爾 (Hegel) 所說,是絕對存在非存在

(2) 最初顯化,是非人格化的,且在哲學上是未顯化邏各斯,是「顯化邏各斯」的前身。這是「第一因」,是歐洲泛神論者的「無意識」。

(3) 「精神—物質」,生命;「宇宙的精神」,是精神 (Purusha) 和物質 (Prakriti) ,或稱第二邏各斯。

(4)宇宙理念,「偉大」 (MAHAT) 或稱智能,是普遍的世界靈魂;是物質的宇宙本體,是大自然及其中的智能運作的基礎,也被稱為 「偉大—菩提」 (MAHA-BUDDHI) 。

遍一實在;它在有限制宇宙中的雙重方面。

此外,《秘密教義》申明:——

(b.) 宇宙的永恆完全象一個無限的平面;「無數宇宙的遊樂場週期性的不斷地出現和消失」,被稱為「顯化的顯星」和「永恆的火花」。 「朝聖者永恆」†就像自我存在之眼的一眨 (《德基安之書》 ) 。『各個世界的出現和消失,就像一個有規律的潮汐潮起潮落。』(見第二部分《梵天的白晝與黑夜》)

【*基督教神學稱為:大天使 (Archangels) ,熾天使 (Seraphs) 等等。】

【†「朝聖者」是對我們的單體 (二合一) 在輪回轉世的稱呼。它是我們唯一不朽和永恆的原則,是宇宙精神整個整體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從普遍精神散發出,並在週期結束時被吸收。當它被說成是散發自合一精神,因為在英語中缺少適當的詞,所以才使用一個笨拙和不正確的表達。吠壇多學者稱其為 「串—靈魂」 (Sutratma) ,但他們的解釋也與那些神秘主義者有所不同;然而,要解釋這兩種不同之處,則要靠吠壇多學者自己了。】

這個《秘密教義》的第二個論斷是,大自然所有部門的週期性、漲落和興衰規律的絕對普遍性,這是物質科學已經觀察和記錄到的。晝夜交替,,這是一個如此普遍、如此完全通用、毫無例外的事實,我們很容易理解,在其中我們看到了宇宙的一個絕對基本法則。

此外,《秘密教義》教導:——

(c) 所有靈魂普遍超靈魂的基本同一性,後者本身是未知根源的一個方面;在整個時期內,每一個靈魂作為前者的火花,都必須按照循環業力法則,通過投生 (或稱「必然性」) 的循環進行朝聖。換句話說,在從普遍第六原則 (超靈魂) 的純粹本質發出火花之前,沒有一個純粹精神上的菩提 (神聖的靈魂) 能夠有一個獨立的 (有意識的) 存在,除非 (a) 它通過了顯化期現象世界的所有基本形式,且 (b) 獲得了個體性,首先是通過天生的衝動,然後是通過自我誘導和自我設計的努力 (被它的業力所檢驗),以這種方式提升通過所有的智能等級,從最低到最高的心靈,從礦物和植物,到最神聖的大天使 (禪那佛) 。神秘哲學的核心教義不承認人的特權或特殊的天賦,除了那些通過漫長的輪回和轉世、通過個人努力和功績而由他的自我 (Ego) 贏得的特權。這就是為什麼印度人說宇宙是梵天梵天 ,因為梵天存在於宇宙的每一個原子中,而大自然六個原則都是第七原則遍一所產生的結果,是其各式各樣的分化方面;遍一是宇宙中唯一的實在,無論是巨觀宇宙還是微觀宇宙; 以及為什麼在顯化和形體層面上,第六個原則 (梵天的載體) 被形而上學的反語視為虛幻和幻覺。因為,儘管每一個原子和每一種形體的根源都是那第七原則或遍一實在,但在它所顯化的現象和暫時的表象裡,也不過是我們感官的一種瞬息即逝的幻覺。 (欲見更清晰的定義,請參閱附錄《眾神、單體和原子》,以及《神的顯化》 (Theophania) 、 《菩薩和轉世》等等。)

在它的絕對性之中,遍一原則的兩個方面 (原初質) 是無性的、無限制的和永恆的。它的週期性 (顯化期) 散發物,或稱原始輻射,也是遍一的、雌雄同體的、在現象上是有限的。當輻射依次放射時,所有的輻射也都是雌雄同體的,到了其較低的方面成為男性和女性的原則。在沈睡期之後, 無論是大的還是小的沈睡期 (後者讓世界保持原樣*),第一個甦醒過來成為活躍生命是可塑的阿卡莎,是「父親-母親」,是以太精神靈魂,或稱在圓圈表面上的平面。空間在其宇宙活動之前被稱為「母親」,在重新覺醒的第一階段被稱為「父親-母親」。(見《評論,第二節》) 在卡巴拉,它也是「父-母-子」。但是,在東方教義中,這些是顯化宇宙的第七原則,或者說是它的「阿特曼—菩提—心靈」 (精神靈魂智能) 三元組;這三元組形成分支並劃分為七個宇宙原則和七個人類原則,在基督教神秘主義者的西方卡巴拉中,它是三元組或稱三位一體,而他們的神秘主義者稱他為「男性—女性」耶和華 (Jah-Havah) 。在這一點上,存在著密傳與基督教三位一體之間的全部區別。神秘主義者哲學家東方西方泛神論,在純粹神聖抽象中,合成他們創世之前的三元組;而正統派的人則將它人格化。金蛋 (Hiranyagarbha) 、訶利 (Hari) 和商卡拉 (Sankara) 是顯化的「至高精神」的三個本質 (此名為頗哩提毗 (Prithivi) ,意為,她迎接毗瑟奴第一個化身) ;這三個是形成、保存和毀滅的純粹形而上學的抽象性質,是那「不與造物一同滅亡」(Achyuta,毗瑟奴的一個名字) 的三個神聖本質(Avasthas); 而正統基督徒將他人格化創造的神分成三位一體的三個人物,並且不承認更高的。在神秘學中,後者是抽象的三角形;而正統派別的則是完美的立方體。東方哲學家把創造性神靈或眾神集合看作是「錯誤的理解」 (Bhrantidarsanatah) ,『由於錯誤的表象而被認為是一種物質形體』,並解釋為源自於自我中心的人格和人類靈魂的虛幻概念 (低等第五原則) 。在《毗瑟奴《往世書》》的新譯本中,它被優美地表達了出來:『梵天在它的總體上本質上有物質的方面,既有進化也有未進化的 (原初質) , 也有精神時間的方面。喔 ! 兩次誕生者,精神至高梵天†的主要方面。接下來是一個雙重的方面—物質,既有進化也有未進化的,是最後一次。』柯羅諾斯 (Kronos) 在俄耳甫斯 (Orphic) 神譜中也被描述為一個創造性神靈或代理人。

【*在大宇宙沈睡期或甚至是太陽系沈睡期中,保持現狀的不是物質有機體,更不是它們所有的心理原則,而是它們的阿卡莎或星光體「照片」。 但在小沈睡期期間,一旦被「黑夜」吞噬,行星雖然死亡但仍然完整,如同一個巨大的動物被捕獲和嵌入極地冰,保持多年不變。】

【†儘管如此,斯賓塞叔本華 (Schopenhauer) 和馮.哈特曼 (von Hartmann) 一樣,只反映了古老的密傳哲學家的一個方面,因此使他的讀者在不可知論絕望的荒涼海岸上,虔誠地闡述了宏大的奧秘; 『在宇宙呈現給我們的這些感官表象下,那些在數量上不變,而在形體上永遠變化的東西,是一種未知的、不可知的力量,我們必須認識到,這種力量在空間上是沒有限制的,在時間上是沒有起點或終點的。』 只有大膽的神學—而不是科學或哲學—才會嘗試對無限進行測量,並試圖揭示深不可測不可知的事物。】

在宇宙重新覺醒的這一階段,神聖的象徵主義把它描繪成一個完美圓圈中心有一個點 (根源) 。這一符號是普遍的,因此我們也在卡巴拉也發現它。然而,現在在基督教神秘主義者手中的西方卡巴拉,則完全忽略了這一點;儘管它在《光輝之書》中有明顯的表明。這些教派的人從最後開始,展示這個符號⊕為太陽系起源前的符號的形式,稱之為「玫瑰十字結合」,是神秘生成的巨大奧秘,從它產生了這個名字— 玫瑰十字會 (玫瑰十字) !

然而,正如我們可以從最重要的、最著名的玫瑰十字會的象徵中看到的那樣, 有一種即使是現代的神秘主義者,也從來沒有被人理解過的象徵。這是「鵜鶘」撕開胸膛餵它的七個孩子,這是玫瑰十字會同胞真正的信條,也是來自東方秘密教義的直接結果。 (中性) 被稱為卡拉漢薩 (Kalahansa) ,意思正如西方的東方學家解釋的那樣,是「永恆的天鵝」或鵝 (見第三詩節,評論 8),而創造者梵天也被如此稱呼。由此可以注意到一個重大的錯誤; (中性) 應該被稱為「騎天鵝者」 (Hansa-vahana ,他使用天鵝作為他的載體) ,而不是創造者梵天,後者是真正的「天鵝」 (Kalahansa) ,而 (中性) 是載體 (hamsa) 和非載體 (A-hamsa) ,這將在評論中解釋。我們要明白,在這裡使用梵天不是因為它們屬於我們密傳的命名法,而僅僅是因為西方的學生更熟悉它們。這兩個詞都完美對等於我們的一個、三個和七個元音詞,它們代表遍一一切和那「一切中的一切」的遍一

這就是秘密教義所依據的基本概念。

在這裡不會就其內在合理性進行任何辯護或證明;我也不能停下來說明,它們實際上是如何包含在每一種名副其實的思想或哲學體系之中的;儘管常常是在一種誤導性的偽裝下。

一旦讀者對它們有了一個清晰的理解,並意識到它們對生活中每一個問題的啟示,就不需要在他的眼中進一步證明,因為它們的真理對他來說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明顯。因此,我直接進入到這卷書中各詩節的主題,補充它們的概要大綱,希望能用幾句話解釋其中的一般概念,從而使學生的任務更容易些。

第一詩節。宇宙演化的歷史,正如在詩節中所追溯的,可以說是該進化的抽象代數公式。因此,對於「普遍」進化的最初開端和我們目前狀態之間各階段和轉變,學生不能期望在書中找到所有的描述。給出這樣的解釋是不可能的,因為對於那些甚至無​​法掌握緊鄰他們的識暫時受限的存在平面的本質的人來說,這將是不可理解的。

因此,各詩節給出了一個抽象的公式,可以比照適用於所有進化:對於我們這個小小的地球,對於地球形成的行星鏈的一部分,對於這個行星鏈所屬的太陽宇宙, 等等,在一個提升的尺度上,直到頭腦在努力中打轉直到筋疲力盡。

本書中給出的七個詩節代表了這個抽象公式的七個術語。它們提到並描述了進化過程的七個偉大階段,在印度《往世書》中被稱為「七創造」, 並在聖經中被稱為創造的「日子」。

———————

第一詩節描述了在沈睡期期間,遍一一切在再次覺醒而顯化的最初顫動之前的狀態。

片刻的思考表明,這種狀態只能是象徵性的;描述它是不可能的。也不能用象徵表示,除非用否定形式;因為,由於它本身就是絕對性的狀態,它不能具有任何一種特定的屬性,能幫助我們用積極的術語來描述對象。因此,這種狀態只能通過所有最抽象屬性的否定來暗示,是人們只能感覺而無法設想的,超越人們想象力所能達到的最遙遠的限制。

第二詩節描述的階段在西方人的頭腦中,與第一詩節所提到的幾乎完全相同,;以至於若要表達它們的不同之處,就需要一篇專著。因此,這裡必須由讀者的直覺和更高的能力,來盡可能地掌握所使用的寓言短語的含義。的確,我們必須記住,要理解所有這些詩節都訴諸於內在能力,而不是物質大腦的一般理解。

第三詩節描述宇宙在沈睡期之後,重新覺醒而活躍。它描述了「單體們」從它們在遍一裡的吸收狀態中出現;描述了「各世界」形成的最早和最高階段,單體一詞可能同樣適用於最大的太陽系或最小的原子。

第四詩節顯示了宇宙的「胚芽」分化成有意識神聖力量的七重階層,他們是遍一最高能量的活躍顯化。他們是所有顯化宇宙的架構者、塑造者、最終是創造者, 「創造者」只在這個意義上可以理解的;他們通知並引導它;他們是調整和控制進化的智能存在,在他們自己身上體現了我們所知道的「大自然法則」,是遍一法則的顯化。

一般來說,他們被稱為禪那主們, 儘管每個不同的群體在《秘密教義》中都有自己的名稱。

這一進化階段在印度神話中被稱為眾神的「創造」。

在第五詩節中描述了世界形成的過程:——首先是擴散的宇宙物質,然後是熾熱的「旋風」,是形成星雲的第一階段。星雲凝結,經過各種轉換,形成了一個太陽宇宙、一個行星鏈、或者一個行星,視情況而定。

形成「世界」的後續階段載於第六詩節,該 詩節將這樣一個世界的演變帶至第四個偉大時期,與我們現在生活的時期相對應。

第七詩節延續歷史,追溯生命的起源,直至人類的出現;從而結束了《秘密教義》的第一卷。

而卷二的主題是關於「人類」的發展,從他在這輪次第一次出現在地球上時,到我們現在發現他的狀態。

———————

備註

構成每一段落主題的詩節,現在以現代譯本完整給出,若引入原文中令人費解的古老措詞,反而會使主題更加難懂,這是沒有用處的。本書節選自中國西藏語和梵語譯本,翻譯自最初評註注釋《德基安之書》的森札爾語,這些注釋現在首次被翻譯成一種歐洲語言。不需多說也知道,這裡只給出了七個詩節的一部分。如果它們被完整地發表,除了少數幾個高級的神秘主義者,所有人仍然無法理解它們。也沒有必要向讀者保證,作者,或者更確切地說,謙遜的記錄者,也不比大多數世俗的人更瞭解那些被禁止的段落。而為了便於閱讀,且避免過於頻繁地提及腳注,最好的辦法是將文本和注釋混合在一起,只在無法避免的情況下使用梵語和西藏專有名稱,而不是給出原始名稱。更重要的是,上述術語都是公認的同義詞, 前者僅用於大師和他的弟子 (或門徒) 之間。

因此,如果一個人在翻譯成英語時,只使用西藏和森札爾語版本中的重要和技術術語,那麼第一詩節將如下所示:—『Tho-ag 在 Zhi-gyu 沈睡了七個 Khorlo。 Zodmanas zhiba。全部 Nyug 懷中。 Konch-hog 不存在; Thyan-Kam 不存在; Lha-Chohan 不存在; Tenbrel Chugnyi 不存在; Dharmakaya 停止了; Tgenchang 不形成; Barnang 和 Ssa在 Ngovonyidj; 只有 Tho-og Yinsin 在 Sun-chan 和 Yong-grub (超涅槃) 的夜晚,等等。』這聽起來就像純粹的胡言亂語。

由於本書是為神秘學的學生而寫的,而不是為語言學家的利益而寫的,我們在可能的情況下,完全避免使用這種外國術語。除了有些無法翻譯的術語是以梵語呈現,而需要解釋它們的含義,否則是無法理解的。無需提醒讀者,這些幾乎都是梵語的晚期發展,屬於第五根種族。現在所知的梵語,並不是亞特蘭提斯人說的,而且在後摩訶婆羅多時期的印度系統中使用的大多數哲學術語,在吠陀經中找不到,在最初的詩節中也找不到它們, 只有它們的對等物。若讀者不是神智主學者,那麼如果他願意的話,將再次被邀請把接下來的一切視為童話;充其量不過是做夢者尚未證實的一種推測;且在最壞的情況下,作為過去、現在和未來許多科學假設的補充,一些假設爆炸了,另一些仍然存在。它在任何意義上並不比許多所謂的科學理論差;在任何情況下,它都更具有哲學性和可能性。

鑒於所需要的評論和解釋十分豐富,腳注的參考文獻照例列出,而要評論的句子則用數字標出。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關於象徵主義的章節中還會發現更多內容,這些信息通常比文本更豐富。